首页 > 传统文化
越剧:薪火相传续生机
发表时间:2017-05-04    来源:人民日报网站编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浙江省嵊州市把越剧引入校园,让小学生从小接触越剧文化,并创办培养专业人才的越剧艺术学校,

  拓展越剧的传承发展之路。图为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传承班学生田园园(左)、王肖龙在学校剧场里表演越剧。

  

  招生困难、后继乏人、演员流失、观众萎缩、演出不足……在不少地方戏面临传承危机和生存危机的今天,在越剧的诞生地浙江省嵊州市,越剧艺术却不愁没人学、不愁没人听,全市国有民营一共100多个越剧团大都活得有滋有味,一派生机勃勃。

  从娃娃抓起

  4月19日,越剧大师徐玉兰在上海逝世。在嵊州,一群小学生以自己精彩的表演向大师致敬。城南小学的任品萱同学再现了徐玉兰大师塑造的经典形象“宝哥哥”,她表演的《红楼梦·金玉良缘》选段,唱腔字正腔圆,举手投足颇具风采。在这所小学,曾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同学就有20多位,使嵊州成为全国获得小梅花奖最多的县市。

  校长周少英介绍说,城南小学坚持越剧进校园已经整整21年,6任校长接力传递、常抓不懈,使越剧成为学校的特色。“我1995年来到城南小学,可以说亲眼看着越剧在我们学校逐渐扎根开花结果。”周少英说,“以前有的家长不喜欢小孩学越剧,但我们培养出了小梅花奖获得者,有的孩子考上了艺术学校,让家长们看到孩子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其他的路可走,这对家长的触动挺大的,现在他们普遍支持孩子学越剧。”

  六年级的王柯边学习越剧已6年,以一曲《窦娥冤》获得了第十九届小梅花奖。王柯边说,自从她开始学越剧,家人对越剧的态度就大大转变了,“他们对我说,如果你学习好,你就继续读书,如果你学习不好,那你就去念艺校吧。可我不想当演员,唱越剧就是我的业余爱好。”

  周少英说:“学过越剧的孩子气质都不一样,上舞台也好,平常说话也好,都很自信。而且孩子们在学戏的过程中,学到了坚持、刻苦、勤奋这些素养,很多得小梅花奖的学生学习成绩也非常好,这是让家长特别开心的。”

  目前嵊州市已建成一个由1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越剧教育网络,“越剧从娃娃抓起”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每年学唱越剧的学生达7000余人。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习越剧的热情,从2016年开始,嵊州市政府规定,在中考时,凡经考核越剧表演特长达到越剧小B级水平的学生可以加3分。截止到2017年,共有23名学生获得了加分资格。

  “这个指挥棒很厉害的。以前学生一唱戏,家长就说别浪费时间,现在说做完功课赶紧练练越剧。”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对记者说,在嵊州越剧的地位非常高。

  “很牛的”校长

  为一个剧种建一所学校,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在全国是独一份。校长钱江南笑称:“我这个校长还是很牛的!”

  钱江南的底气在于:在其他戏曲学校普遍面临招生难,只能从两个考生中招一个的时候,嵊州艺校的招生比例是每20至30名考生中招1个;在不少地方戏校每位学生每年的培养经费不足6000元时,嵊州艺校的学生年均培养经费是3.6万元;在许多戏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纷纷转行的时候,嵊州艺校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每年50位毕业生有300多个岗位供挑选……

  “我们学校能有今天,最该感谢的就是嵊州市政府,政府对越剧的支持力度确实是很大的。”钱江南说。

  这种支持首先体现在真金白银上。嵊州市设立越剧专项资金,每年2000万元,用于越剧保护和传承发展、人才培育。在用地上,政府也舍得大手笔,2010年划出250亩地给嵊州艺校,用于新校区的建设。嵊州籍企业家、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捐资1.6亿,打造了一座堪称中国最美的戏曲校园。

  优越的办学条件、良好的就业前景,引来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学生参加考试,目前在校学生来自12个省份。越剧人才基本解决了断档问题。这在诸多地方戏中可谓抢眼。

  钱江南说:“我们从来不认为嵊州艺校就是属于嵊州的,我们是属于全国的,是为全国培养越剧人才的。所以我们鼓励毕业生到全国各地的越剧团去。”

  “一年演550场”

  施家岙村是越剧女班的诞生地,村里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座清代的戏台。4月21日,在霏霏细雨中,一场越剧正在这座古色古香的戏台上演。从早期四工调《西施浣纱》到新编落地唱书调《姑娘看后生》,表演者质朴的声腔、通俗的内容令台下的老老少少沉醉。

  “像这样的演出,我们一年要演550多场,几乎每天都在演,几乎全在农村演。”嵊州云龙越剧团团长胡云平对记者说,作为民营剧团,该团成立已有19年。剧团每年的毛利润400多万元,头牌演员一年演出10个月收入50万元,普通演员每月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胡云平说,“农村的越剧市场还是挺大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老板祝寿,经常请剧团到村里演出,一场7500元到8000元,最少演两场。我们剧团主要唱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等传统戏最受农民欢迎。”

  据统计,嵊州市现有民营越剧团100多家,与云龙越剧团实力差不多的还有四五家。这些民营越剧团长期扎根农村,在台州、温州、杭州等地农村巡演,和当地老百姓关系密切,经常是剧团在这个村演过,旁边村听后也会请他们去演。

  国有的嵊州越剧团每年有100多场演出,1/3在城里演,2/3在农村演。团长谢顺泉解释说,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作为越剧艺术传承主力的国有院团,如果一直在农村演出将导致演员水平下降。“在农村只能演传统戏,别的戏老百姓看不懂,也不爱看。舞台是临时搭的,灯光音响也都很简陋,时间长了,演员的表演水平必然下降。”

  谢顺泉说,政府对国有院团的扶持力度不算小,从2001年开始,政府每年以1比2的比例给予补贴,“也就是说,我们团在市场上赚一块钱,政府就补贴两块钱。”

  隐忧在观众

  “说实话,没有这项扶持政策,我们剧团的处境就会很艰难了。”谢顺泉说,现在的演出市场不比从前,上世纪80年代,嵊州市越剧团每年能演150场到200场,而现在为了保证每年100场都要拼命努力。“越剧观众的群体在萎缩,这才是越剧未来发展的最大隐忧。”谢顺泉说。

  上世纪60年代的高峰期,越剧传遍神州,当时除西藏外全国每个省份都有越剧团,260多个越剧团堪称枝繁叶茂。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戏曲市场整体不景气,越剧团急剧减少到50多个。浙江原来每个县都有一个越剧团,而目前只剩20几个,县级国有越剧团还能保持正常演出的仅10余家。

  “观众确实以农村的中老年人为主,很多场演出,我们站在舞台上往下看,观众头发都是白的。”胡云平说。

  “我1977年工作,那会儿没有网络,连电视机都很少见,可现在娱乐方式这么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么多,越剧观众不可能不流失。”谢顺泉说,“所以,我常对青年演员说,我现在不能再拿我当年的标准要求你们,在目前的情况下,你们还能坚持唱越剧,就要给你们点赞。”

  为了培育观众,嵊州市政府和越剧院团想了不少办法。谢顺泉说:“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搞越剧进校园、进高校,尽管我们去演出是不能卖票赚钱的,但免费我们也演。为什么?就是希望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还能记住越剧,还会成为越剧的观众。”

  为了扩大越剧的社会影响,嵊州艺校每月27日是校园开放日,预约观众可以免费来学校看戏。“预约是很难的,想来的人太多。”钱江南说。

  嵊州教育事业发达,每年考上外地大学的学生不少,从2016年开始,嵊州市教体局和文广新局联合主办“高校学生入学前暑期越剧演唱培训”,由嵊州越剧艺校负责免费培训。首批86名准大学生经过越剧名家专业培训,作为越剧信使向即将入学的高校撒播越剧火种,让更多人了解越剧,喜欢越剧。

  嵊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玲芳说:“我们是‘越剧之乡’,不论如何,绝不能让越剧在我们手中消失。只有把越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我们才能无愧祖先,无愧后人。”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