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中时政热点的渗透——让思品课“灵动”起来
2016-06-03 09:15:00  来源:时事

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江燕   

  摘 要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了思想品德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成为有思想、有责任、有创新、有远大理想的的现代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多样的活动形式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将时政热点巧妙的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程中。

 

  关键词时政热点,思想品德,渗透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教育需要生活化,这就对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照本宣科已经不符合当代教育的要求,教学亟需引入一些新鲜血液。其实生活化、时代性、社会性是思想品德的重要特征,而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素材显得比较陈旧,已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所以这就更迫切通过引入时政热点来弥补课本的滞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活力。

 

  一、课前“新闻播报”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不在强制,而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每节课都保持新鲜感,突出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感,并真正还课堂给学生,每堂课前5分钟我都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新闻做播报,学生分析、点评,老师适时点拨。课前5分钟做新闻播报的活动贯穿学生的整个初中三年,在不同阶段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规则也在发生变化。

  1.初一时的学生——敢说

  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这一阶段,我会在每节课前布置1-2个同学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搜集新闻,根据自己的理解播报出来。

  课上只要学生敢于站上讲台,敢于播报,我都会给予最大的鼓励。这个时候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较少,学习的知识还不够,所以播报的新闻五花八门,以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居多。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会自己做一期新闻播报,让学生明白我们关注的内容还可以更多。一段时间后学生播报的质量明显好转,这时不仅台上的同学说,台下的同学也想表达。在适时提出其他学生可以做评论,可以向做新闻播报的同学提问,这既使更多的人敢说,也增加了准备新闻同学的压力。

  2.初二时的学生——会说

  进入初二,思想品德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已成为常态化,学生会相互提醒搜集新闻。这时的学生见识增加,也开始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锻炼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我把每期做新闻播报的人数固定为4人,一起搜集资料并筛选,1人记录,1人制作PPT1人播报,1人评论,协调合作。每个月我们还会评出最佳拍档,优秀主播,最牛评论,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加深学生对经典新闻及点评的认识。

  每一期播报学生可以自选两个主题,比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经济论坛、海峡两岸、军情解码……”学生关注到了博鳌亚洲论坛、问题疫苗、十八届五中全会等社会热点,学生既有对国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的自豪,也有将“中国梦”与“个人梦”联系起来的自觉,更有对社会问题的建言献策及培养社会公德心的认知。这样的思品课堂将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以接受,这样的课堂也更加有声有色了。

  3.初三时的学生——巧说

  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更需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多层次分析问题、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我要求学生所做的新闻播报要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并能够做精准的分析。

  比如学生在播报精准扶贫时就联系了关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也谈到了作为中学生的责任问题。在播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时就自然联系到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国际合作及大国责任等知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明显拓宽,他们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将课本上原本冷冰冰的知识与当下的时政热点融合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二、课堂“新闻在线”

  高效灵动的课堂应是学生“动”起来,思维起来,课堂“活”起来。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经常在知识讲解中贯穿时政热点,引发学生思考,唤起他们的认知欲望。

  在讲《我们的责任》这一课时,教材内容只说到了作为学生的责任,比如为班级争光、管理班级、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等。这对学生来讲因为很平常就有点习以为常了,积极性不高。在备课时就有意从大处着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谈公民的社会责任。所以搜集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政新闻:问题疫苗、地沟油事件、毒奶粉事件,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因为有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的这些社会问题。然后让学生谈谈责任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重要作用;讨论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样过渡到课本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树立“主人翁”意识就水到渠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讲到《自我保护》中的求救与自救时,正好是汶川5.12地震8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一起分享了地震中的可乐男孩、读书女孩、敬礼娃娃等小故事。学生听后若有所思,这时立即追问学生:当你遇到地震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分享了很多求救与自救的技巧和方法,从他们积极发言中既学到了知识,也了解了常识。这样就使教材上枯燥的方法说教变得有血有肉,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新闻搜索

  教学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教学的阵地除了课堂还有课外实践,课外活动是课堂生命的延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课在课外可以有多样的活动形式。

  1.新闻小调查

  让学生作为小记者,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假期走访调查学校或家庭周边的社会问题,可以拍照、采访,最后形成文字。可以说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注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比如:住在平政河旁边的学生,关注了河水污染问题,发出呼吁我们要保护环境!学生通过一线走访,搜集到了一手的照片、资料和污水样本,直观彰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效果比老师说无数次可持续发展、注意环保好得多。也可鼓励学生向市长信箱反映,这也行使了自己的批评建议权,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更有自信和动力了。

  2.时政手抄报

  让学生将平时搜集的新闻素材制作成时政手抄报,版面设计新颖,关注新闻有针对性,剖析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将进行定期展览。由于学生平时有新闻播报,准备了充分的素材,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去设计出来的作品,有的作品图文并茂,有的作品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等专题介绍,有的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设计,有的还有自己对新闻的评论和见解……通过作品展览,吸引更多学生关注社会、国家。既扩大了知识面,了解了国家大事,又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心,真正做国家的“小主人”。

  3.时政讲坛

  时政讲坛借鉴了“百家讲坛”的模式,每周星期四下午第四节课,只要对时政热点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来听,由政治组的老师轮流做“时政讲坛”,有不少学生成为了时政讲坛的铁杆粉丝,这也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这几年我们涉及到了:钓鱼岛事件、金三角惨案、卡扎菲之死、两会知多少、十八大精神、核安全峰会、“十三五”开局之年等等。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带领学生关注、解读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也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国家时政动向的了解,对国家民生的关心,对国家经济格局发展的关注,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更调动了思想品德课的活力,让学生在关注时政热点中提高,在分析时政热点中明理,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堂要鲜活、鲜明、鲜亮,必须渗透时政热点,才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时效性,使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朱小曼 著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曾丽琼 著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11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