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价值观在“时事述评”中的体现
2016-06-03 09:17:00  来源:时事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中学         张晓艳

:时事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同时契合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时事述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时事述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帮助中学生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学生,手机、电脑“刷”新闻、“刷”微信,逐渐他们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新老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在政治课中开展“时事述评”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时事述评”活动中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思路

  1.观点学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

  开展专题讲座,系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24个字,以及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使中学生初步理解其基本理论。

  “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清楚,才能促进学生的认知与理解,为价值观认同奠定认知基础。

  2.述与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学生对新闻话题的选择,能反映出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对新闻事件的评析,则折射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述评环节,中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围绕新闻话题做出分析与判断,陈述观点,表达思想,评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观点的辩论中,教师洞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判断标准,引导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使学生每做出一个审视、比较,都是认知上的深化,价值观上的刷新或巩固,学生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到自己原有价值观念中,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重新建构” ,完成思想转化。

 

  二、“时事述评”活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

  时事述评,包括叙述和评论两个环节,即“叙述”社会热点或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之事,并以事实为基础,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评论”。

  实践操作上,时事述评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前5分钟课堂,也可以作为时事教育课独立开展,或以时政小论文的形式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此重点介绍通过课前5分钟的时事述评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小组合作述评。课前,学生分组,集体讨论时事选题,准备相关资料,讨论评价要点。课上小组两名成员,一人播报新闻,一人进行评析。环节二,自由评论。班级其他同学自由参与新闻即时评,发表对新闻或对评析者观点的看法。

 

  【时事述评案例】

  小组选题:新编历史京剧《丝路长城》再现丝路辉煌(新华网北京频道20141128日报道)

  新闻播报:20141220日,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京剧院响应时代要求和主题,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新编历史京剧《丝路长城》。故事讲述了唐太宗时期,女主角柳娘一家团圆、报国立功的故事,展现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给丝路各国带来的福祉。“丝路”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概念,而“长城”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该剧通过讲述唐代开辟丝绸之路,与边疆民族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故事,弘扬各民族携手共进的伟大梦想。作为一部新编京剧,《丝路长城》力求做到继承传统、学习传统,进而激活传统,让京剧艺术跳动起时代的脉搏。

  时事评析:由京剧《丝路长城》想到的

  “丝路”代表国家软实力,“长城”代表国家硬实力,实现国家强盛就要将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恢复丝绸之路,使商品及文化能够流通、交流,为中国和相关各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文化和经济的双翅就一定能托举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自由评论1:虽然说文化是“软实力”,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自由评论2:京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继承中发展,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京剧《丝路长城》对继承和创新的把握是十分好的,在展现了传统京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又很好地体现了和平、友善、合作共赢等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一种宣传。

  对京剧《丝路长城》的新闻的述与评,让学生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文化软实力、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生活》知识,阐释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作用。运用《政治生活》所学,提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对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使学生对“富强”“文明”“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加深了理解。

 

  三、“时事述评”活动中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

  时事述评承载着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要素,“述评”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于鲜活的生活事件之中,以现实事件为来源的评价是中学生感知、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时事述评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重点反映的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比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静态’”。 社会生活是鲜活的,“动态”的,新闻与评价,实现了 “静态”与“动态”有机融合,理论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新闻述评一个又一个案例,源源不断涌入课堂成为开放的教学资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动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2.生活情境与学生体验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化培养。

  时事述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模式。对新闻事件的评析中,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原有认知结构无法解释、解决的问题时,会引发强烈的自觉认知需求。同时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联系起来,理论变得明确、具体,可以感知,容易理解和接受。时事述评以时事新闻为对象,评析需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如这些小评论《变化的烟花爆竹价格》、《真正的善良》、《“女汉子”,真的是我们的错吗》也让我们看到了到学生求真态度与人文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生活中,随风潜入,教育无痕。

  3.独立思考与主动参与相结合,激发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时事述评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关注、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这一过程,理论知识不断主动接受与深化,价值观不断强化与巩固,价值观教育由“被动”变“主动”。对新闻事件的思考与评析,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明辨是非,决断选择的过程,这些都是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巩固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熟知到认同,从内化到践行。

  4.情感共鸣与情感认同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感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的内化于心,离不开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如果说理性认知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那么情感认同解决的则是信与不信的问题”。 在《走进“四个全面”》的评析中,学生们认识到我们党提出“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使同学们爱党、爱社会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在评析道德模范人物或身边的凡人善举时,引发见贤思齐的共鸣。在《春节红包大战》、《国人的境外消费之我见》、《女儿当自强》、《跪下去的是年轻一代,折弯的是民族的膝盖》等述评小论文中,充满了担当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唤起同学们对家国的倾情热爱,进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凝聚力。另外,在“时事述评”的教育活动中,政治教师的辅导和以身示范的人格魅力,也让学生领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四、几点思考

  (一)发挥教师作用,提升时事述评活动的教育力

  1. 提升教师的内力。

  指导时事述评活动,首先需要政治教师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时事教育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这是做好时事述评活动的基础。

  在“时事述评”活动中,师生互动,是一个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更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有助于增进教育的亲和力,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在理性上、情感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达到自觉践行的效果。

  2.教师发挥好指导力

  1)指导选题关注“三点”

  首先是热点,即时效性。新闻可以是国际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大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一带一路”等,也可以社会生活的“小事”,如地铁票价调整、春节的红包等,时事话题喜“新”不要“旧”,同时注意新闻事件的介绍应准确、真实、全面。

  其次是冲突点,即启发性。新闻事件中应该包括矛盾与冲突、有讨论的价值,促使学生在情境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实现积极价值引领。

  再次是契合点,即目的性。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选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新闻点、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新闻点,实现教育有针对性。

  新闻获取渠道应选择央视、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

  2)指导学生提高“三力”

  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小组能否合理分工、集体协作,一述一评两位同学能否默契配合,讨论中能否尊重他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友善”价值观的践行,需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指导。

  其次是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述”是对新闻事件的简述与概括,需对搜集的新闻做去繁从简的加工,突出新闻要义,突出新闻评析点与所学知识的对接。

  再次是提高学生运用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评”应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谨。为提高学生此项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示范,并在课前单独辅导、课中及时点评。

  (二)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实现知行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最主要的标志。” 时事述评有助于促进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促进行为的转化,但不能替代实践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开展研学旅行、寻访红色足迹、志愿者服务的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近距离触摸历史、认识社会、体验美丽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认知理解基础上自觉践行,做到知行统一。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