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大有可为
2011-11-15 21:01:00  来源:《时事》高中版

   ■北京市109中地理教师 刘峰

  8月7日晚,甘肃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000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足足可装满上百万辆卡车,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不少群众没有来得及逃生;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专家对这次灾害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成因是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我国地域辽阔,洪水、台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借助对地观测技术等手段,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应用最广泛的是地理信息技术,它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一种被称为传感器的仪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由于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读分析。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在灾害变化研究中,遥感是其他方法和技术无可替代的,有了遥感平台,自然灾害的定量化研究才有了可能。利用遥感影像还可以迅速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此外,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灾害发生规模、速度及是否复发都可用遥感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可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在灾害发生前,事先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在成灾后,对灾害损失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对减灾作出贡献。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由几十颗卫星组成的,包括几十颗工作卫星和几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该系统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从而可为灾害的监测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当然,目前的GPS使用的还是美国的卫星,中国正加紧建设自己的GPS——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以网络技术为纽带,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信息分析、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