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说变化
2012-10-13 08:08:00  来源:《时事》高中版2012-2013学年01期

  ■ 本刊编辑室

  编者按:金秋时节,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回顾过去十年,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的衣食住行是不是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己的家乡是不是日新月异。新学年,我们开辟了十八大专栏,分两部分刊发同学们的来稿,一起说说身边的变化,分享生活的美好,礼赞伟大的祖国。

  北京地铁在跃动

  ■北京二中 晁梦蕊

  说起北京的发展变化,我感触最深的是地铁。十年来,从爸爸带着我坐到我自己坐,一路上我感受着北京地铁的跃动。

  小时候,地铁线路还没有这么多。要早早出家门,换乘公交到地铁站口,很不方便。当时,地铁设施老旧。我最怕夏天坐了,没有空调,车厢就成了“蒸笼”,老式旧电扇卖力地吹,乘客还是汗流浃背。

  快上初中的时候,北京地铁的建设速度加快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10号线、奥运支线和机场轻轨陆续通车。此后,又开通了到大兴、房山等郊区线,方便了郊区老百姓。它们贯穿北京城的南北东西,结成了一张轨道交通的大网。老式的“闷罐车”陆续被淘汰,换上了时尚实用的空调车,冬暖夏凉,很舒服。

  自从地铁线路增加后,老爸的车就时常休假。老爸说:“除了上下班,常去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地铁,犯不着开车堵在路上着急上火啊。”外地亲戚到了北京,老爸带着他们坐地铁逛京城。线路串起了京城的天安门、天坛、颐和园、鸟巢等著名景点,还有王府井、西单这样繁华的商业区,2元通票坐全程,方便快捷又实惠。

  我想,不仅仅是北京,十 年来,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都在发展。亿万普通家庭也和我家一样,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指导教师:季亚利)

  甘甜的水到我家

  ■甘肃甘谷县三中 李玉杰

  对城里人来说,拧开水龙头,方便的自来水就在眼前。可我的家在离县城几十里远的山沟里,祖祖辈辈最头疼的就是吃水问题。

  干旱少雨,自然环境差,村民天不亮就得到几里外的沟泉排队等水,畜驮、人背、车拉,等上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旱情特别严重时,连浑浊的“黄泥汤”也成了甘露。

  为了解决吃水难,村上推广水窖项目, 将雨季的雨水,收集到地窖里封存起来,供人畜日常饮用。但水量有限,积蓄的水长时间容易变质,喝起来不安全。

  让人高兴的是,县上实施了西北部饮水安全工程,引水上山,在茫茫山峦间铺设管道,把清澈甘甜的渭河水引过来。经过消毒处理后,把水送到村民家。村民水龙头一拧,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便哗哗流出。从此,村里人告别了吃窖里的水、喝苦咸水的日子。

  有了水,村里不少人家的山地,去年都修成了梯田。大家一门心思务好庄稼,农闲时还能养些家畜,搞点副业。我们甘谷的辣椒全国有名,加工后能做辣椒面、丝、片、丁、酱,现在不少村民都尝试着种种辣椒。

  从“水窖”到“自来水”,惠民的民心工程,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告别过去,有信心去描绘美好未来。

  (指导教师:杨岁虎)

  喜拍塞外新风貌

  ■内蒙古呼和浩特六中 闫旭

  我的家乡在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城市”,因建成时城墙的墙砖为青色而得名。

  如果在你的印象中,这里还只有草原、骑丽。 马和那达慕大会,那可真是OUT了。如今的呼市,是中国著名的奶业基地,伊利和蒙牛两大企业都在这里。走在大街上,两旁绿树成荫,是宜居的“国家森林城市”。

  爷爷退休后,成了“拍客”,他最喜欢坐上公交车到处转,记录这座城市的变化。在他的镜头里,十年来,呼和浩特越来越美。

  以前,旧城区有一条河,是泄洪用的,河水臭烘烘。现在经过治理,河道变宽,水也变清了,市民为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扎达盖河”(蒙语,宽阔的河)。位于玉泉区的大昭寺,是呼和浩特最有名的昭庙。以前被围墙围着,看不到原貌。如今,大昭寺被修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建筑群,游人可以进出参观,感叹它的神奇美城市美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不像过去那么单调。每年的七八月间,这里会迎来最负盛名的草原盛会—昭君文化节,历时近一月。旖旎的草原风光,曼妙的安代舞,苍凉的蒙古长调,醇香的马奶酒,豪爽的市民,亮丽的街景……融汇成这座城市的名片,吸引着海内外的宾朋。

  此外,政府还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内容。品着马奶酒,吃着奶豆腐,听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居民们不论是蒙族、汉族,还是回族、满族,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期盼生活美好、国家昌盛。

  作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城市之一,呼和浩特这座塞外名城不仅要让全中国人知道它,未来还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和所有的呼市人一样,在这座城市的奋进中感受着幸福。

  (指导教师:郭治华、韩涛)

  幸福工程暖民心

  ■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德吉措姆

  藏历新年的时候,我特别开心。政府实施的农牧民安居工程,让我们一家从偏远的山坳搬到了现在的村子里。告别住了多年的旧房屋,搬进宽敞明亮的安居新房。爸爸感慨地说,是我赶上了好时光。

  话说我爷爷那辈,着实是吃了苦头的。作为农奴,即使成天不停地干活,还免不了皮鞭的抽打。西藏解放后,农奴翻身当家作主。我爷爷后来参了军,牺牲在战场上,没能看到今天的新西藏。

  父亲很早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我们一家六口挤在一间小房子里。小的时候家里穷,全家的衣服总是被妈妈补了又补,过年要等爸爸用牛皮或羊皮换钱回来,才买一次新衣服。天黑没电灯就得早早睡觉,更别说电视什么的,有台小小的收音机就已经很奢侈了!

  近年来,国家对西藏加大扶持力度,我们家的生活可是大变样。爸爸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我上学还能得到国家的补助,一家人心里很踏实。如今,我们的新房子是两层的藏式新楼,通水通电,还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出了院门就是一条宽敞的大路,路边还有太阳能路灯呢。搬到新房后,父亲置办了一些家具,最让我开心的是家里有了一台电视机!现在,我的爸爸已经学会了维修电器,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

  我顺利地考上了全地区最好的高中。我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努力学好知识,才能让家庭更幸福,才能让西藏更繁荣。我相信,有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指导教师:袁体龙)

  “运”来新生活

  长沙市一中高三(7)班    刘翔翔

  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们踏上了回乡的旅途。三外公的女儿生了个大胖小子,特前往庆贺。 三外公一家至今仍住在衡阳县的农村里。当我们到达镇里时,三外公正身着新装,精神矍铄地迎接我们。他的身后是一辆崭新的中巴,车体通身明亮,骄傲地挺立在阳光下。看到我们惊讶的神色,他乐呵呵地说:这几年跑出了点名堂,升级换代了。大家连连恭喜。汽车行驶起来,沿途所见都是宽敞笔直的水泥公路。 不知谁开的腔,车厢里热闹了起来。寒暄过后,大家安静下来,专心听三外公的叙述。

  

  

  十多年前,跟随村里人,女儿到外地打工。起初,为了给女儿寄特产,他咬牙买了辆摩托车,时常到镇上的邮电局去。后来,十里八村的人都托他去邮寄物资,捎带东西。看到这情形,他便干脆跑起了运输。几年下来,跑运输挣了钱,摩托车也换成了中巴车!靠着这个“运输梦”,他“运”来了儿子的学费,“运”来了新楼房,“运”来了更好的生活。话语间,他不忘感谢党。他说,要是没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恐怕一辈子只能与贫瘠的土地作伴。 三外公的话引发了我的深思。如今的农村,正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三外公生活的变化,正是千万农户中的一个缩影,农村正以它自身的进步诠释着党的正确领导和祖国的飞速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由衷地为三外公一家感到高兴,更坚定了努力学习、回馈社会的决心。

  (指导教师:刘晓)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