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背后话环保
2013-06-17 10:23:00  来源:《时事 高中版》2012-2013学年05期

  今年两会期间,扎着绿领带的陈光标到北京旁听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3日开幕会前,他在人民大会堂“兜售”罐装新鲜空气。一罐单价5元人民币,已卖出100多罐。

  虽说这种做法有些夸张,但目前环境污染的现状的确让人忧心:1/4 国土持续雾霾、受影响人口达6亿,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在世界污染最重的50个城市之中,7个在中国。渐成灾难的污染中,谁能独善其身?这样发展下去,人们挣来的钱最终全在为医药“埋单”!

  空气、水、土壤三大污染背后,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出来的阵痛。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重增长、轻环保”,不惜“血本”,靠“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支撑地方经济。同时,监管无力、执法不硬,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给环保带来巨大压力。据统计,环境污染给我国带来了相当于3.5%8%GDP损失!

  当我国壮大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在钱包鼓起来以后,国人也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开宝马车喝污水”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而从近年来PM2.5监测在社会关注下出台,新项目开工首先要过环保关等,更可以发现,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也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

  从国外来看,20世纪5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纷纷遭遇环境恶化致病、致命的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各国下大力气改善环境,像英国就提高了排放标准,加强城市规划,把高污染、高排放的电厂迁出城外,严格执行环境污染防控法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等,经过数十年艰苦的努力,才摘掉了“雾都”这顶不光彩的帽子。

  我国不能再走发达国家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引起社会强烈共鸣。

  建设“美丽中国”,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展望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将环保真正融入到发展过程当中。相信,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一些改变在悄然发生。新的车用柴油标准有望敦促油品升级,重点湖泊水环境专项整治已经展开,污染天少开车、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等,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我们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想一想: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