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复习中的记忆策略
2016-03-07 10:28:00  来源:《时事 高中》

  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记忆”是思想政治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非常重要。高考政治试题的“能力要求”首先就是识记,并在考试中以再认与再现两种方式进行考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脑子里都是空白,没有过硬的学科基础知识做铺垫,何谈能力?因此,要做到有效复习,我想先从记忆方法说起。

  思维比记忆更重要吗?

  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层次,其他高层次的能力及其运用都离不开记忆这个基础。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记忆能力强,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记忆这块奠基石,我们的思维就会脚下踏空。我给同学们讲一个真实的事例:

  一名女生考上了大学,有段时间,她与同宿舍的同学经常做这样的游戏:晚上熄灯后,她躺在床上给大家复述高中政治课知识,背哪本书、哪部分内容,由同学任意“点”。一本教材她只需十几、二十分钟,就可以从头到尾一气儿背完,知识点挑着背也可以。复述之前她不用复习,她说那些中学政治课知识是“永远不忘”的!

  同学们知道,高考命题主要考查主干知识,以及突出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试题的切入角度虽具有多样性,但试题考查的载体大多是基础知识,所以,记住基础知识就很重要。

  超强的记忆效果来自哪里?回溯这名女生的中学阶段,她所在的中学不是示范校,她本人在班里也很普通。但在政治学科复习备考中,正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述,提高了她的记忆效果,提升了她对知识框架的整体把握能力,使她受益匪浅。

  还有一些同学,也是中学时代的记忆“高手”,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了。他们说,从中学政治老师那里学到的复述等学习方法,读大学的时候都有用。研究生答辩时,他们逻辑清晰、语言连贯,优势明显。

  那些背书高手是学习了某种“记忆术”吗?

  有同学总结说,复述并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话背下来,而是要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不能贪图速记、不求甚解,更需要有一定的谋划。从学法角度讲,可以重点采用复述策略,辅之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用于知识记忆。

  先要有一个复述的质量标准: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同学们用大约20 分钟时间,把一个完整的必修模块有逻辑、理解性地说出来(不是死记硬背)。复述要求流畅,表达主要使用词语或短句。怎么能达到用20 分钟左右复述出一本教材呢?复述时应嘴里一边说,脑子里一边想。想什么呢?头脑对于零散的知识点是难以驾驭的,所以,有必要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或者知识串。

  举个例子,比如识记《生活与哲学》中“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要先画一幅结构图,其中包括对知识精细化处理,还要列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下位概念。

  有了知识结构,复述时就可以边想边说了。你需要说出词语和这些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理解着说,快速说,以秒为单位计时。以下是复述的文字记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左边实践,右边认识,中间双向箭头,上面箭头决定,也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包括4 点,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动力包括4 组(内容),需要、新问题和新要求、工具、能力……”一般你只需说这些词语或短句,也就是说一些“大”的概念或原理即可。如果要把知识细化,可以进一步展开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的解释。解释时可以讲自己对知识怎么理解,这个时候不必要求一定用词语表达,可以用自己的话,使用一些比较长的句子。

  通过上面的复述样例,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怎样对一个知识模块进行整体把握。有人认为,只有基础好的学生才做得了复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复述基本上是捋着模块知识的结构走,没有多高的技术门槛。当然,从较低水平复述上升到较高水平复述,需要一番修炼。

  前文中提到了“知识串”,这是一种便于理解的形象化说法,它的学名叫作知识组块。有的教材内容结构性不强,不宜给教材知识硬编造出知识结构。假如采用知识点前后罗列、分段分组串联的记忆方法,就像小孩玩的串珠子,每个知识点是一枚珠子,这样知识点就不散了。比如,《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知识串是:政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政府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这样整理教材知识,读起来相对简明,便于掌握。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利用表格、列提纲等,也可以达到梳理教材知识的目的。这些方法,都能把知识捋清楚,使之形成合理、有序的组织关系和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策略,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进行深加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是有效的记忆办法。

  一般来讲,善于复述的同学,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套笔记。他们通过记笔记来整理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便是由教师印发的讲义或学案,这些同学仍会在上面注释和画批,细化对知识及其逻辑关系的认识。做笔记,是学习活动中应用精加工策略的具体要求。精加工策略,指通过对学习材料深入细致地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策略。精加工知识,有助于构建知识网络、保持长期记忆和准确提取记忆信息。在信息直接提取出现困难时,还可以通过回忆笔记中的知识结构、知识组块等,间接地把所需信息推导出来。有的同学当初可能并没有想到,因为复述而增强了做笔记的技能。这些笔记通常会得到主人的精心保管,因为在他们看来,笔记不仅是自己读书思考的心血,还是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基础,有了这样的付出,心中的知识才不会成为无根的浮萍。

 

  复述划算吗?

  “说实话,刚开始挺抵触复述的,特别是在认定了‘学文不是靠死记硬背’之后,心里的小算盘没少计算,怎么偷懒怎么来……到了高二下学期,半个学期4 本书,晴天霹雳啊!虽说作为文科生,政治会考是不足为惧的,但是经济、政治是怎么学的我可是再清楚不过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复述拯救了我。到了高三……复述的内容开始有了主次之分,配合着一模、二模,最后这6 本书要背的东西也没比之前应付一本书的期末考试多多少。”

  ——摘自某高三毕业生的总结

  这位同学所在学校的高考成绩特别好,她本人是当年该校高考第一名。政治老师对她回访时,她说用复述打好知识基础绝对关键。复述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从这位同学的体验中可以寻觅到答案。不同的复述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意义性复述。机械复述,主要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意义性复述,主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识记,它有助于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信息存储一分钟以上,甚至最长可以保持终生记忆。如果单纯用机械复述来识记教材知识,耗时耗力还容易忘。因而本文倡导的复述主要是指意

  义性复述。

  第一,进行复述活动,在短期内重复阅读、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减少知识遗忘。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有限,对信息的保持大约为15 30 秒,如不进行复述,信息就会从短时记忆中消失。彼得森(L. R. Peterson)等人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要求被试记住以听觉形式呈现的3 个字母,为了防止被试复述,字母呈现后马上要求被试进行数学运算,直到被试得到信号,再回忆那3 个字母。结果发现,回忆正确率随着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降低(见图2)。

  这表明,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储存时间很短,如果得不到复述,将很快遗忘。

  如果平时复习你从不有意识地复述,看了上图,可以想见自己所学知识流失的严重性了。为什么有的同学每次考前都要从头开始复习呢?没有经历过复述,识记知识便沦为空谈,于是,“狗熊掰棒子”现象在同学们身上一遍遍重演。

  知识巩固不是浪费时间,长期来看恰恰是节省时间。复述可以在新课学习中进行,但主要是在课后的知识整理中进行。知识必须及时巩固,进行必要的重复,甚至是适当的过度学习,使记忆保持在长时记忆系统中,进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第二,复述为同学们提高能力、开展答题训练等奠定了知识识记的基础。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记住教材知识,面对试题,答题丢三落四或心中茫然。如2015 年高考(北京卷)的第381)题。

  材料一 某生物学教授将研究课题开发成一款用氨基酸组装蛋白的游戏,向全球的游戏玩家开放,一个困扰了研究者15 年之久的蛋白结构,仅仅10 天后就被破解;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在百科全书式网站参与贡献内容、修订词条,共同创造和分享海量的知识;百万名网友参与“让爱回家”行动,筹得230 个红包和50 多张回乡机票,帮助近300 个家庭羊年春节团圆……

  1)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连接把自己变成了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用所学的哲学原理说明理由。(10分)

  答案:赞同。互联网为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开放的平台,改变了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人们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完善自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量的积累产生了“众”的巨大力量,使我们变得更强大。(互联网将众多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协同合作,分散的部分有序聚集为整体,促进了整体功能的优化等角度,亦可得分)

  不赞同。过多地沉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会减少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互联网上信息复杂,观点多元,有时不易达成共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许多考生答这道题,是说不出这些要点的:实践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进步(或发展)……这一方面是考生对试题的理解和洞悉不够,另一方面也因考生知识记忆缺失,导致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

  这些考生通常直到高考前都将主要精力(不是教师安排的复习时间)花费在背书上,而不是理解学科思想方法、分析社会实际问题、解答和查改试题。如果让这些同学总结学习经验,他们往往会说,考试要取得好成绩,关键是打牢基础知识。知识,是贯穿于他们全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词。高考以“能力立意”,他们却一般不把能力训练作为总结的主体内容,而把背知识作为文科学习的最重要特征。高三考生一年都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打转转,是很可怕的。

  第三,复述不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和方法。如果掌握,就可能事半功倍。再说一个事例。

  某校学生初次接触思想政治学科的复述方法,不到一个月,就能按质量标准复述一个模块了,且基本掌握了复述方法。又过了几周,教师说,以后你们别再复述了,多麻烦呀!这些学生却说,不,老师,还是复述省事儿,记得快、记得牢,还不用默小条儿!

  “默小条儿”指老师发小纸条让学生默写知识。通常,复述包括说和写两种表达形式。为了提高效率,应主要采用说的形式,辅助以写的形式。虽然口述与书写在大脑中的功能分区不同,但从学习实操看,复述主要选择“说”的形式最划算,“写”可以在其他学习环节中加强训练。

  有的同学尝到了复述的甜头,形成了复述的习惯以后,会自觉自愿地开展复述活动。某校学生随教学进度学习复述了几个模块之后,有同学提出,自己要在高三哲学模块复习课开始前,把整本教材复述下来,结果他们只花三四天的时间(正常上学期间,还要复习其他科目),就把哲学模块复述下来了,是十几分钟复述一本书。同学们乘胜追击,紧接着又以更快的速度拿下了文化模块的复述。老师还没有上复习课,模块知识已经被一些学生顺利地记忆下来了。如果从策略的层面谋划知识巩固,复述活动实在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西方国家好像不像我们这样下功夫研究备考,但打开他们编写的一本本学习心理学或教学心理学书籍,有关复述的论述很容易见到。无论是否考试,复述都是许多学习活动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你想绕过它,兜个大圈子,还是会遇到它。复述,不过是按学习规律办事。合乎规律了,你的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复习备考的效果才能显现。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