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为党旗增辉
2012-03-05 15:11:00  来源:《时事》高中版

  ■刘六海

  今年,在“七一”庆祝大会上,来自基层的50位党员受到中央表彰,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这里,给同学们介绍其中的两位,他们忠诚于共产主义信仰,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党。

  高松:磁场人生

  高松今年47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化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院长,由他主导的分子磁性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松出生在安徽一个偏远县城泗县,从小品学兼优。他的父亲是个老党员,时常教导子女要“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初三时,高松开始接触化学,并从此迷上了这门有趣的科学,他喜欢化学,盼望着上化学课、做化学实验。这门学科也最终成为高松的人生志向。1981年高中毕业时,高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进入北大后,高松常常从北大图书馆里借阅《爱因斯坦文集》、《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等科学家传记、科学史著作来看。免试推荐研究生后,高松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偏向化学基础理论方面,于是开始多核稀土簇合物与分子磁性方面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

  大家都知道,磁性是物质的重要属性之一。但磁体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才会表现出磁有序性质,这一温度就是所谓的临界温度,常常要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于是,把分子磁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室温,成了科学家的目标。

  1995年,高松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作访问研究。1997年回国后,高松买了一台国内还较少见的低温磁测量仪器。有了这件科研“利器”,高松十分投入,在实验室里放了一张行军床,与小组成员一起不分昼夜轮流进行实验观测,记录分子磁性的变化。通过这种苦行僧式的实验研究,高松的小组观察到了分子固体中依赖外磁场的磁驰豫现象,这后来成为他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一部分。

  张伯礼:中药现代化之路

  他叫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30多年来,他致力于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让传统的中医学焕发出时代的色彩。

  张伯礼是河北宁晋人,卫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工作。凭借对中医药事业的一腔热爱和刻苦钻研,他坚持半工半读,五年自学医学,于1979年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张伯礼留校执教。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于是张伯礼潜心探索中药的现代化之路。

  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2003SARS肆虐,张伯礼率众多中医学专家,第一批赶赴SARS重灾区进行医疗救助。他在灾区开展了中医症候的流行病学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SARS患者,赢得了这场防疫保卫战。

  现在,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张伯礼依然坚持每周出两到三次门诊,每次看30多个病人,几十年如一日。他认为医生的天职就是做个能够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