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形势及国家安全
2011-12-14 21:36:00  来源:《时事报告》

    链接一:数字与背景

  我国周边国家众多。我国周边国家共有21个。其中,海上邻国9个,分别为韩国、 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朝鲜;陆地邻国有14个,分别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越南和朝鲜,既是我国陆上邻国,又是海上邻国。

  我国周边人口稠密。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聚居了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世界上11个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5个在我国周边地区。 其中,印度11亿,印尼2.3亿,俄罗斯1.4亿,日本1.2亿,巴基斯坦1.6亿,加上我国 13亿,6个人口大国总计30.5亿人,约占世界人口之半。与发达国家周边地区尤其是欧洲、北美地区的人口素质相比,我国周边地区人口稠密,而且素质较低。人口过多、素 质低、压力大、就业难,必然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周边四邻不稳,地缘形 势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地区历史和现实矛盾突出。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多,如领土(领海)划界问题、战争遗留问题、国内战争问题等,导致政情复杂,现实矛盾突出,冲突不断。目前,世界上最为突出的热点地区,大多数聚集在我国周边。朝鲜半岛问 题、南海问题、印巴冲突问题、阿富汗问题、中亚地区问题、还有我国的台湾问题等, 对我国周边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原因上讲,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有政治、军事原因,也有经济、文化、宗教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但根源主要在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或由它们直接制造,或由它们强加于人,或由它们的内 外政策而引发。

  我国周边国家之间差异性最大。我国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从社会制度上看,有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也有封建制的;从意识形态上看,有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有的是西 方的价值观、人权观,有的是民族主义的价值观等;从文化上看,有东方文明,有西方文明;宗教观上看,有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从发展程 度上看,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有像"四小龙"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有迅速发展、正在崛起和走向复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阿富汗、尼泊尔、不丹、蒙古、缅甸等经 济不发达国家。我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决定了向一体化发展的艰难;另一方面,又客观地提供了本地区国家之间经济 上较强的互补性和互渗性,以及文化上的互赏性和交融性。

  链接二:政策与由来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已故周恩来总理于19531231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 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1949 1230日)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41日)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和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都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需要在和 平环境中建设各自国家的邻邦,中印两国有着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基础。但是,两 国关系中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

  19531231日至1954429日,印度政府派遣代表团在北京与我国政府进行了 关于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多次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 和平共处"(措词后来有改变,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 利";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的发言中,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1954628日,中印双方发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该声明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外交文件中正式倡议将该原则作为指导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 其基本含义是:第一,主权属我;第二,对领土争议,在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下,可以先不谈主权归属,而把争议搁置起来。搁置争议并不是要放弃主权,而是将争议先放 一放;第三,对有些有争议的领土,进行共同开发;第四,共同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合 作增进相互了解,为最终合理解决主权的归属创造条件。 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一 直存在不同主张。中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一贯立场的前提下,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同日方达成了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的谅解。19781025日,邓小平 同志作为国务院副总理访日,在同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会谈中,邓小平同志强调双方在 钓鱼岛问题上要以大局为重,谈不拢,避开比较明智,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我们下一代人总比我们聪明,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979531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来华访问的自民党众议员铃木善幸 时表示,可考虑在不涉及领土主权情况下,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同年6月,中方 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向日方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的设想,首次公开表明了中方愿 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立场。

  3.睦邻,安邻,富邻

  "睦邻、安邻、富邻",是温家宝总理于200310月在巴厘岛参加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所作的"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振兴"演讲中提出来的。演 讲中,将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进一步概括为"睦邻、安邻、富邻"六字方针,向亚洲邻 国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考虑。这是我国领导人 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的第一次具体阐述,是对近年来 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新的概括和总结。

  "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 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就是积极维 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这一政策的意义有二:一是强调睦邻、安邻、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二是强调"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是与睦邻周边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是双头并重的。

  链接三:历史由来

  1.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上世纪中期,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逐步恶化乃至边境武装冲突,再到僵冷、对峙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双方商定从19799月下旬开始,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副 外长级的中苏国家关系谈判。

  第一轮谈判于1979925日至1130日在莫斯科举行,因双方存在原则性分歧而 没有成果。此后,因为苏军入侵阿富汗,谈判被搁置延期,直到198210月才得以恢 复。从198210月至19886月,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经过了六年 12轮的磋商。期间,我方指出,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驻扎重 兵、武装占领阿富汗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此后,苏联开始从蒙古撤军和阿富汗撤军,并表示愿意做出努力以帮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在消除三大障碍出现明显进展 的前提下,1988年底和1989年初,两国外长完成了互访,并发表了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 的九点声明。

  1989515日至1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戈尔巴乔夫同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进行了 历史性会晤。邓小平将这次会晤概括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戈尔巴乔夫对此 表示赞同。访问结束时,中苏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中苏《联合公报》为两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既不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盟关系,也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僵冷对抗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睦邻友好、互利合 作关系。

  2.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在美国的控制下,长期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1952年, 日本政府在美国的促压下,同台湾当局缔结所谓的和平条约,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 制造两个中国,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严重障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方针指引下,中日民间外交蓬勃发展,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进入七十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 松访华,中美关系打开了正常化的大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日本国内产生重大影 响,包括执政党在内的日本各党各界要求恢复日中邦交的运动空前高涨。在此形势下,中国就恢复中日邦交提出三项基本原则。第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一 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等荒谬主张。第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坚决反对台湾 地位未定论和策划台湾独立的阴谋。第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19729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同田中角荣首相举行了 多次会谈,就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协议。929日,两国政府首 脑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 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政府宣布,为了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

  在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 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规定;双方决定 从19729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政府间的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决心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 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至此,中日得以恢复正式邦交。

  3.上海合作组织组建过程

  上海合作组织由"上海五国"发展而来。中国和前苏联长期存在着领土和边界争议,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原苏联长达7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变为中国与俄、哈、吉和塔四国的共同边界,中苏双方一对一边界谈判,变成了以中国与俄、哈、吉、 塔四国的边界谈判。1996426日,在各方已就边界问题达成原则协议的基础上,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江泽民、叶利钦、纳扎尔巴耶夫、阿卡耶夫、拉赫莫诺夫首次聚会上海,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庄严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 任的协定》。1997424日至25日,五国元首又相聚莫斯科,签署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在这两次会晤过程中,各国所表现出来的睦邻互信、平等协 商的精神,让五国元首一致认为可以将这种会晤继续下去。从第三次的阿拉木图会晤开 始,会晤的主题已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逐步扩大到五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等各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由于五国元首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因此这一合作进程后来被冠 之以"上海五国"的称谓。

  20016月,"上海五国"诞生五周年之际,"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和乌兹别克 斯坦总统在该机制发源地上海举行会晤。六国元首首先签署联合声明,吸收乌为机制成员,之后共同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该文件宣布,为更有效地共同利用机遇 和应对新挑战与威胁,提升相互合作层次和水平,六国决定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2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会晤,签署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该文件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新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

  链接四:案例与故事

  返回舱协作折射中蒙边境关系改善

  200510174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 陆。鲜为人知的是,中蒙为此在外交上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因为四子王旗距中蒙边境很近,风一刮返回舱就有可能落到蒙古境内了。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接到国内指示:一旦返回舱落到蒙古境内,请求蒙古方面给予合作。于是大使馆请求蒙方及时给予协助,而蒙方的回应非常积极,允许中方地面搜索人员垂直进入,回收舱落到哪里,中方人员就可以直接从空中进入到那里。蒙古方面还提出,如果中方认为有必要,还可以提供直升机协助。

  从前,一个牧民骑马迷路越境了,就有可能酿成政治事件。现在,再出现这种情况时,基本上就是边防人员指一下路让这人赶紧回去就成了。近年来,在两国绵延4710公里长的边界线上,几乎年年都有过界山火。中蒙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中蒙边民可以越过 边境去扑火。双方在口蹄疫、禽流感预防等方面也实现了很好的合作。

  关于中越关系正常化的诗句

  19909月初,越共中央总书记阮文灵、部长会议主席杜梅和越共中央顾问范文同 应邀来到四川成都,同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举行内部会晤,就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和中越关系问题举行高层会晤。会晤取得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会晤结束时,江泽民引用了清代诗人江永的两句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呼应,阮文灵于当晚也写下了四句诗:"兄弟之交数代传,怨恨顷刻化云烟,再相逢时笑颜展,千年情谊又重建。"

  (摘自中国网《国际特刊》)

  链接五:观点及语录

  历代领导人关于周边外交的精彩语录

  "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1958年,当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两项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 时,毛泽东认为这是涉及中国主权的政治问题,当即予以拒绝。    "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的关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苏联策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攻,并以突然撤回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和顾问为手段逼迫中国屈服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表示宁可被辗得粉碎也不屈服。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19704月美国悍然武力入侵柬埔寨时,毛泽东发表庄严声明和伟大号召。

  "亚洲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0629 日)。

  "我们不是大哥哥同小弟弟的关系,我们是同年同月同时生的兄弟。"

  ——当缅甸领导人以大哥哥与小弟弟来比喻中国与缅甸的关系时,毛泽东更正说。"你们不吃亏,我们也不吃亏。全给你们,我们感情上过不去;全给我们,你们感 情上过不去,可以在上面立个界桩"

  ——对于有争议的珠穆朗玛峰,毛泽东向尼泊尔首相作如此提议,并建议将珠峰更名为"中尼友谊峰"

  (以上摘自《毛泽东外交文选》)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最具有强大的生 命力""其他的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针对少数西方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妄图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模式强加于别国的行径,邓小平如是说。

  "中国最不希望发生战争,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要争取和平的环境,就必须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    ——邓小平一再强调

  "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小平将发展同日本的关系作为"中国的长期国策"

  (以上摘自《邓小平文选》)

  "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江泽民提出,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并具体勾画了新安全观的基本轮廓。  "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成为不对抗,不结盟,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中国与俄罗斯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国家关系模式,即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江泽民在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对 这种关系的性质进一步定位和解说。

  "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胡锦涛在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在讲话中提出。

  "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

  (以上摘自《人民日报》)

  链接六:近期参考资料

  1.中日韩合作的过程与展望

  199911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日本首相小渊惠三、韩国总统金大中在菲律宾 出席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举行早餐会,启动了三国在10+3框架内的合 作。2000年,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早餐会上决定在10+3框架内定期举行会议。2008 12月,首次10+3框架外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

  1999年起,中日韩三国领导人每年在出席10+3等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举行会议。中国总理出席历次会议。2003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第五次三国领导人会议,与 日韩领导人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国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国领导人首次

  就三国合作发表共同文件,初步明确了三国合作的原则和领域。

  2004年,第六次三国领导人会议通过《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战略》,为全面推进各领域合作做出了具体规划。2005年,第七次三国领导人会议因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坚 持参拜靖国神社而被迫推迟。20071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宿务恢复 举行,会议发表《联合新闻声明》,向外界传递了三国致力于互信、友好与合作的政治意愿。200711月,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原则同意在三国不定期轮流召开领导人会议。

  20081213日,首次10+3框架外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三国领导人就三国合作进展与未 来方向、国际金融和经济合作、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三国签署并发表了《三国 伙伴关系联合声明》,通过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计划》。

  200910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发表了《中日韩可持 续发展联合声明》及《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

  十年来,中日韩保持高层交往与接触,贸易额迅猛增长,建立了外交、科技、信息通信、财政、人力资源、环保、运输及物流、经贸、文化、卫生、央行、海关、知识产 权、旅游、地震等15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在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共同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不断加强协调,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合作。

  2010529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通过《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将于2011年在 韩国建立三国合作秘书处,分享相关信息和技术以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三国还将建立防 务对话机制。最重要的当属中日韩自贸区研究提速。三国承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 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努力完成三国投资协议谈判。中日韩三国领导人表示将秉承正视 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推动三国关系朝着睦邻互信、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方向前进。

  2.中澳经贸合作的四个特点与四个建议

  中国和澳大利亚地处南北两个半球,自然禀赋不同,经济互补性很强,开展互利合作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3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澳、两国签署《中澳贸易与经 济框架》以来,中澳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日益拓宽、方式更加多样。目前澳大利亚是中国铁矿石、氧化铝、煤炭和液化天然气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第四大铜矿石进口 来源地,同时也是对中国大麦、羊毛、活牛的最大供应国。中国则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 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也是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鞋、计算机、办公设备、家电、家具、箱包、玩具等产品的最大供应国。

  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首次突破100亿美 元,到2009年增至600.8亿美元,短短7年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超过28%。在世界经济 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大幅下挫的2009年,澳大利亚是中国前10大贸易

  伙伴中唯一双边贸易保持增长的国家,对华出口增长31%;今年1月至4月双边贸易额达 307亿美元,增幅为49.5%,中方自澳进口增幅高达57.6%,显示出强劲回升、高速增长 的态势。

  二是双向投资加速发展。中澳互为重要投资伙伴,相互投资正成为两国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2009年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外资来源国。截至今年4月,澳大利亚对华实际投资累计达63亿美元,同期中国在澳累计直接投资近60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澳 投资超过20亿美元,今年1月至4月中国对澳直接投资高达6.44亿美元。在双向投资加速发展的同时,澳大利亚还向中国提供了涉及农林牧、交通、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农 村发展等领域的4.7亿美元宝贵援助。

  三是能矿合作持续拓展。澳大利亚是能矿资源大国。近年来中澳能源矿产合作范围不断拓宽,从传统的铁矿砂、氧化铝、煤炭等矿种延伸到液化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 源。2002年两国企业签订了首个价值250亿澳元的广东液化天然气出口合同,2009年双 方又签订了总量达225万吨、价值500亿澳元的高庚液化气购买合同,今年双方再次签订 总量360万吨、价值440多亿澳元的柯蒂斯液化天然气合同。两国企业关于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的合作也在顺利推进。

  四是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中澳矿产合作已逐步从现货贸易发展到长期合同,从货物贸易拓展为投资参股和共同开发。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在稳步推进,一个全面、平 衡、高质量、互利的双边自贸协定必将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全方位互利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和平台。

  四点建议:第一,深化能源资源战略合作。中澳能源资源合作基础好、潜力大,已成为新形势下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和亮点。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中 国,对能矿资源的需求总量将会继续增长。澳大利亚是市场竞争规范、投资环境优良的 重要能矿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同中国这样市场需求巨大而稳定的国家加强战略合作,前景十分广阔。第二,大力拓展新兴产业合作。澳大利亚在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净 化、清洁能源等方面的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减排市场潜力大,正在积极发展 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双方在拓展新兴产业合作中可增创互利合作新优势。第三,稳步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澳达成全 面、平衡、高质量、互利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共 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中澳双方都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两国要积极营造有利条件,努力扩大服务贸易、双向投资、劳务、农业、畜牧业等领域 的互利合作。在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中应该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 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为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作出贡献。

  ——摘自2010621日习近平在堪培拉中澳经贸合作论坛午餐会上,《携手推动中澳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的主旨演讲。

  3.希拉里就南海问题发难遭外交部长杨洁篪驳斥

  723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根据事先 准备好的稿子,大谈南海与美国国家利益关系,大谈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云云。这种貌似公允的讲话实际上是在攻击中国,在给国际社会造成一种南海局势十分堪忧的迷象。

  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和合法权益,推动南海问题通过双边谈判妥善解决,维护南海的稳定,杨洁篪外长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和主张。

  杨洁篪说,首先要看看南海的形势到底是和平、稳定的,还是紧张的?在今天的讨论中,多数人说形势是和平的。在我同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双边会谈中,大家都说 现在没有任何威胁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态。

  第二,南海问题是中国同东盟之间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有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是因为中国和他们是邻国。不能因为这些国家是东盟成员,就 要说成是中国与东盟的争议。

  第三,本地区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是什么?共识就是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争议,以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维护睦邻友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精神就是要保 持克制,不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不能罔顾一个事实,就是目前当事国讨论这个问题的磋商渠道已经存在,而且是畅通的。

  第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作用是什么?它的作用就是增进有关国家之间的互信,为最终解决争议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气氛。中国和东盟国家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 宣言》并已经有了联合工作组会议磋商,条件成熟的时候也可以举行高官会。

  第五,南海地区国际航行自由和安全出问题了吗?显然没有。这个地区的国际贸易发展得很快,中国已成为本地区许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一些国家不能增加对华出 口,不是因为航行自由受到阻碍,而是因为对高技术产品输出设置了高壁垒。

  第六,在南海问题上谈"胁迫"用意何在?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中国作为大国也有自己的合理关切,难道表达合理关切就是胁迫吗?这是说不通的。    第七,将这个问题国际化、多边化会有什么后果?这只能使事情更糟,解决难度更大。国际实践表明,这类争议的最佳解决途径是争端当事国之间的直接双边谈判。亚洲 在崛起,有了自己的尊严,亚洲国家能够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解决好彼此的关切。

  (除注明外,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责任编辑:杨小虎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