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 > 聚焦 > 社内动态
学时事助学生全面成长——专访宁夏银川一中副校长亢燕
2014-09-25 09:06:00  来源:《时事 高中》
 

        

                        (银川一中副校长亢燕接受我社专访。冷伟摄)

     亢燕,宁夏银川一中副校长、政治学科高级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政治教育学会理事,新课程高考研究专家。

 

   《时事》:如今有的高中生对娱乐明星如数家珍,却连中央七大常委的名字都说不全。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亢燕:首先,从学生的智能特点来看,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发展有个体差异,不同的孩子在音乐智能、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存在智能等方面表现不同。在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中,智能特点不同,选择就不同。例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关心足球比赛,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热衷追逐娱乐明星或关注政治人物。

  其次,从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指向应试的竞争性学习是中小学教学短期内难以突破的顽疾。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多影响,一是学生的学习时间被过度控制。你看,在学校课程满满,在家作业满满,学生的兴趣爱好被挤占和压制。许多家长存在“看电视、上网等同于浪费时间”的观念,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去了解和思考时事。而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年级及高中生,具有独立意识增强、追求个性和自我的成长特点,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明显的“叛逆”。二是人们普遍认为,社会是成年人生活的世界,校园生活才是学生的世界。校园和社会被当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校园里的学生是孩子,他们不必太多地关心“国家大事”,造成学习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脱节。三是学生的精神生活缺乏丰富性。比如,针对中学生生活的影视剧稀缺,因而许多学生热衷日本动漫;学生被当作学科学习及作业的“机器”来训练等等,结果就是不爱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不会思考。再有,从当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来看,有些媒体靠炒作娱乐明星花边新闻吸引眼球,人们的主体辨别性、精神生活的选择性狭小。这些都是造成高中生了解娱乐明星而不关注国家大事的原因。

   《时事》:从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借助时事帮助学生上好政治课的?

  亢燕:“上好”政治课,我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得有益

  有教师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上政治课。所以必须让学生感到学政治是有意义的,才能入心入脑。这就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改变政治课“枯燥乏味、假大空”的刻板印象。政治课教学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学科知识为支撑,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学会辨别和筛选传媒信息,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社会生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自主学习。

  具体做法是在政治课上让学生引入时事,并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三个年级在方式和策略上区分梯度。高一每节课课前有3-5分钟的演讲,内容是谈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正确认识社会生活。高二的演讲就是5-7分钟,指导学生捕捉社会热点的同时,初步建立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链接。我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主要的素材来源,包括《时事》、《时事报告》、《焦点访谈》以及人民网等主流媒体。60多个学生分成10组,一组6个人,大家分享的东西非常多。有些重点难点话题,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抓不住要点,课前来找我,我就会给建议。这样,也可以扩展课堂信息量,老师做指导的时候,相关教材知识也都能调动过来。高三就是明显的自主探究了。结合学科知识解读社会热点,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立场、观点,并学会解读政策法规。像《时事》杂志功能就很多元,能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既有权威的分析、多角度的观点,又补充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给老师、学生在时事学习中提供了许多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有很强的教学参考价值。所以不但学生为了政治课演讲会多翻《时事》,高三进行专题辅导或是出模拟卷的时候,我们也会参考《时事》杂志里的相关情景或材料进行设题。

  二是让学生学得有效。课堂低效或无效,回家肯定找家教或大量拼作业,这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重要原因。所以我自己在教学上就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尽可能高效利用课堂40分钟,看学生能接受的深度广度是多少,教学上多改进。比如,高一,我讲完课后当堂巩固本节知识点,下一节课学生演讲后再把上一节课知识点复习一下,这就减少以指向应试为目的作业和训练,以便腾出课余时间,让学生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知识,包括时事及相关的经济、政治、哲学等,拓宽视野。

  同时,课堂教学中,减少对课堂的控制,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是一个好办法。比如,高考有大量文字数据图表,我就会将教学内容以这些方式呈现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分给小组作为任务让他们去讨论。这个讨论的话题非常重要,你给出材料了,材料后跟的问题要有指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都应有提升。在大家讨论分享过程中,表达能力也会有提升。一堂课40分钟,有一刻钟是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我是巡回的,不管讨论的质量怎么样,每个人都要参与,有些孩子表达有问题的话机会就会多一点,这就不像我来控制课堂时,我点到谁谁把握话语权时就多说其他人只能听。在高三同学的小组讨论完成后,全班分享时我们还有口头表达的具体要求,第一尽量用术语,第二在分析过程中必须对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有严谨简洁的陈述,第三要形成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也就是表态,这样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又是能力的提升。

  《时事》:当前,关于文理不分科、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高考改革方案的思路已清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好地运用政治课给学生打好综合素质的基础?

  亢燕:我认为高中政治的任务不仅仅指向应试,而是指向孩子的基本素养,就是做人做事应该有的基础的东西。政治课对学生很重要,包括给上大学打基础,一是因为政治课内容很宽。刚才说到,在让学生在课上学得有益、有效的前提下,我布置的作业就是回去看节目找资料,寒暑假就是阅读,我推荐中国哲学史、世界史给大家看,有的孩子看完会跟你分享。这样学生的价值感就上来了,觉得跟成年人的交流有话题有机会参与,即使不表达也学会思考,而不仅是应试性的,这样对他们更有益,是成长需要的东西。比如,我今年刚带的这个毕业班的学生,高二寒假的时候,我让找本莫言的书看一看,写一份读后感。有学生看了莫言的书,还自己发掘别的作者来看,开学后和我说哪里好,我一听很好、很有思想和水平。这就是一个对话的接口。这些学习对孩子将来大学学什么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人生选择都会有启发。

  从更深层次的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养成来说,我们也在思考和探索。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单调,对社会不熟悉。这个时期本应活泼有个性,应该精神生活丰富而且正在发展期,但事实上他们很多人基本被“圈养”。例如,大人在家说单位生活、议论社会热点时,小孩子想参与就被撵走去学习。他关注电视、网络上的东西时,必须要自己去分辨是非对错,但很多时候,大人都给他分辨好了,说这个你能干那个不能干,忽视和违背孩子的成长需求。我原来常组织辩论赛、演讲赛和其他活动,每次活动人数有限但都爆满,即使不参加的孩子也在围观。我们政治课教学很活泛,学生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将来上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去面对一些问题时思维辨别就会有一定高度。

  总之,新课程改革有这样的教学目标,强调三个维度:一个是基本知识和技能,就是文科理工科打基础的;第二是过程与方法,就是你要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得到什么成长需要的东西;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点都能达成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理想。(《时事》记者冯雪根据调研组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