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明遇到疫情为情感找好位置
日期:2020-03-26
来源:浙江日报

  清明将至。日前,杭州就清明扫墓发出通告,实行预约制,每个墓位限约3人,不少城市也提前推出类似的服务措施。疫情之下,如何继续做好防控工作,同时丰富手段、强化管理,用不同方式满足老百姓祭扫的特殊“刚需”,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也检验职能部门做好预管理、答好服务题的本领。

  祭奠祖先、思慰逝者,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清明节传统习俗,也是继春节后又一次大的聚集性传统节日。往年每当此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奠仪式。除了祭扫,有的大家族男女老少还要一起聚会;有的人为了祭祀已故亲人,千里迢迢赶回家中。然而今年的特殊情形之下,传统的清明习俗可能会带来诸多风险。清明期间人的大量流动、扎堆聚集,有可能会让病毒找到可乘之机,一旦突破防线,就可能会让防疫成果打折扣。当前,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境外输入仍是浙江疫情防控最大的风险点。因此,清明期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根据报道,广东、辽宁、北京、上海等不少地方提前谋划,出台了相应的管控措施。比如,暂停集体公祭、集体生态葬等活动。而对于市民的现场祭扫,有的暂停,有的采取预约制,并且限制人数。当清明遇上疫情,传统节日叠加特殊时期,各级各部门既要考虑百姓的情感需求,又要扎实做好防控工作,答好服务这道考题。比如说,管理措施如何传达得更到位、知晓率更高?如何向老百姓解释好当前形势下的防控措施,争取更多理解?万一在一些公墓出现扫墓群众聚集,该如何有效疏散、保证安全?祭扫期间公共交通又该如何科学安排,车上的防控措施又该如何落实?只有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摸清、摸透,科学精准制定预案,强化现场管控力量,才能确保清明假期安全平稳有序。

  在加强预研预判预管理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丰富、创新服务载体。应该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祭奠亲人的情感需求,创造多种方式,提供良好服务。有的地方提倡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开展网上祭祀、“云祭扫”活动,有的地方积极推出便民服务举措,开设代为祭祀服务。只有把服务和管理结合好,才能最大程度取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让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同时满足老百姓的祭扫需求。

  对每个普通人来说,清明节不仅仅是用来怀念逝者,同样也提醒着我们重温生命的意义。今年的清明节尤为如此。抗击疫情,是今年举国同上的一堂“生命公开课”。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悼念那些在疫情中牺牲的人,感恩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基层干部乃至每一个普通人。同时,心祭重于形祭。生命至上,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传统习俗也应因时而变。民众也应对政府的相关举措多一些理解和配合。我们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且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何不继续坚持一下,为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再努一把力。(逯海涛)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