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2014-06-17 09:32:00  来源:《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2013-2014学年02期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龚维斌 赵宇新 崔玉丽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2014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出各类“族化”生存现象,例如“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和“啃老族”。他们经历着、体味着“生存以上、生活以下”摇摆的、流动的青春。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因此,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都要积极努力,共破大学生就业之困。

  一、“族化”问题产生的背景

  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入学率激增。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是2001年(115万)的6倍。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扩招是导致就业难的“罪魁祸首”。然而实际上,我国近年来虽然实行扩招政策,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之相比,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的局面:很多用人单位面临“招聘难”。这样的现象表明,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不匹配。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匹配,被称为结构性的就业问题。

  考察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要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大背景。一方面,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遭遇重挫,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就业率下降的状况。目前全球1524岁青年失业者有7340万人,平均失业率为16.6%,其中欧盟国家达23.5%。第二,中国经济在持续两位数增速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有所减弱。第三,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加剧,出现了社会分化、阶层固化等现象,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第四,我国在户籍、人事、分配制度上的改革不尽完善,工作岗位之间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有着不合理的差距,导致热门职位竞争加剧,冷门职位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大学扩招后,相应的一些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仍相对滞后,使得学生未必“学有所用”,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缺少认识和积极准备,导致在求职中备感迷茫和挫折。

  近几年,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也在多方努力下保持了就业状况的基本稳定,但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约10%)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仍未落实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虽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的主体。

点击下载PPT课件:

    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节选】(推荐使用2007版powerpoint)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