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让高考政治复习更高效
2016-06-03 09:11:00  来源:时事

 ◎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    缪惠安     

  摘要: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相关理论知识,是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突出特点。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卷政治试题更加关注时事新知的引入,不仅试题引用的素材丰富,形式多样,链接的知识广度较大,而且将相关材料信息有机融入选择题的选项或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因此,在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备考中,渗透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对全国卷政治试题特点的分析,以2016年时政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聚焦阐释“时政+”模式在高考政治复习中的应用。

  关键词:“时政+”模式    知识链接    思维品质

  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相关理论知识,是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考试的突出特点。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卷政治试题更加关注时事新知的引入,大约70%以上都以热点时事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以已有知识为依托进行合理延伸,不仅试题引用的素材丰富,形式多样,链接的知识广度较大,而且将相关材料信息有机融入选择题的选项或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因此,在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备考中,渗透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学过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实现查缺补漏和自我完善,达到增强考试信心的目的。笔者立足对全国卷政治试题特点的分析,以2016年时政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聚焦阐释“时政+”复习模式在二轮复习中的应用,旨在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从而为高三时政复习课提供更加理性的范例。

 

  一、“时政+选材”——聚焦社会热点

  时政热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定位是载体与背景,其价值在于运用热点营造思考情景,落脚问题切口,拓展文本内容和综合模块知识。全国卷试题在选用社会热点问题上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体现时事热点的持续性和长效性,如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升级、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二是更加关注时事热点的前瞻性,往往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之前就考查相关问题,如2015年试题考查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相关内容;三是更加注重“隐性”反映时政热点,在看似平淡的事件中反映重大问题,以较小的视角体现重大政策,如2015年的两份试题分别以《校训的故事》、《记住乡愁》,反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热点。试题通过这些社会热点,把新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社会生活题材之中,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彰显出独特的思想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以致用的学科价值。因此,在后期复习中,选取时政热点要注重过程价值,关注话题方向,重在切口分析,要考虑情景材料是否体现国家意志,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是否引领社会发展新的价值观,是否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反映人文素养的多元素材,能否充分挖掘教材考点内容。

  对2016年高考热点素材的选择要围绕“一点四面”的主题:即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五大发展理念”新举措: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多考虑这些热点的背景分析、对策探究、趋势展望和时政述评等切点,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相关问题的能力。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指导学生深度解读其“科学内涵”、“改革原因”、“改革措施”和“改革意义”,克服碎片化的时政热点解读方式。时政热点是“现实问题”的载体,是预测命题立意和设问角度的依据,要防止脱离热点的纯知识复习,在考点复习中渗透时政热点精神,以时政热点为载体强化考点运用,力争复习教学与命题应相向而行,提高复习效率。

 

  二、“时政+知识”——链接整合知识

  全国卷在知识运用上,既有章节知识的整体运用和模块知识的综合调动,又有具体知识的精准深挖,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并在系统中深化某些知识要素的描述,做到知识的点面结合,而且对重点知识根据年度时政热点的需要,敢于重复考查,将课本知识和时事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具体表现在全国卷第38题一般为显性热点,以宏观或中观材料为多见,设问形式几乎为二材二问。因此,二个模块的考查角度比较离散,政治生活的答题对信息提取能力要求较高,经济生活对材料的依托性不确定。第39题时政热点相对隐性,材料多为微观,比较具体。设问形式几乎为一材三问。题材大多不易为考生所关注,不易猜测。因此,时政热点问题化、时政热点知识化的渗透式复习方法,更符合全国卷文综政治高考热点考查的特点。在热点专题复习中,一要明确知识运用的范围、运用条件,透过材料折射考点,精准链接和调用知识,将热点材料与考点知识有机地结合;二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构建知识网络,知识只有形成网络体系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三要强化主干、高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多方位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和理解学科精神素养。

  例如材料一:“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根据材料解读及设问指向,应链接如下知识: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答出三点即可)通过回归教材和链接知识,培养学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提高呈现检索和调用“知识库”相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时政+能力”——关注思维过程

  全国卷试题注重从知识考查需要和情境材料的可考性出发命题,突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具体表现在:首先,试题大量选取教材以外的典型实例、经典素材,或以所学知识为基础或引子,引入教材上没有的新知(概念、原理等),要求考生在新情境下解读与获取信息,将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考查考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其次,通过事理交融和层次递进,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全国卷试题一般不直接考查程序性知识,即直接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而是将思维过程与方法融入知识能力考查之中。再次,采用较小角度切入设问,考查对事物针对性描述、阐释、论证能力。全国卷试题较多地选取具体素材设置情境,从较小的角度设问,以考查考生对具体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描述、阐释具体事物与论证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试题通过导入生活实践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考查考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纵观近五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39(3)小题,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一般不规定具体的知识范围或答题方式,由考生综合自身的学习收获和生活实践经验进行回答,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以及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和创新性。

  如上例:根据材料一,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在解题指导上要求学生采用主体定位法+材料定位法,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答案的组织。又如2015年Ⅰ卷第38(2)题,要求在分析增加财政赤字合理性后说明如何用好财政资金,设问要求逐步深入,答案基于教材知识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识,需要对多个知识点以及材料信息进行整合,答题要点全面发散,语言夹叙夹议,角度灵活多样,思维层次清晰,反映了较高的思维能力要求。因此,在后期的复习中,我们要借助“时政+能力”模式,关注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使学生刷熟练掌握运用整体性方法、动态性方法、矛盾分析法等解读材料、调动知识、分析论证、判断评价、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考生答题的空泛化和“走江湖”,提高答题的精准度、针对性、变通性。

  总之,在“时政+”复习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策略上不应纠缠于微观深入,从而陷入为复习热点而复习的误区。要强调对时政热点的宏观把握,多考虑热点的背景分析、对策探究、趋势展望和时事述评等关键环节,着重挖掘热点与知识的链接点,突出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有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考复习知识与能力的并举,提能增效,增强学生考试信心。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