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5-16 18:46:00  来源:《时事》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   江智贵

  摘要:提高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效率,必须把握时效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把“时事”和“政治”有机地统一起来;必须把握理论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是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同时理论能更好地提升学习的品质;必须把握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主体有利于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教师的主导性不可或缺,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力导”“以导促放”。

 

  关键词:教学效率 时效性 政治性 理论性 知识性   主体性 主导性

 

  时事教学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事政治内容覆盖面广,很多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加上中学生受个人认识、爱好、学业负担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在时政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学习时事政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从而提高时事政治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要提高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实效,有必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时效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就是指时事政治课所特有的新闻性和及时性;所谓政治性就是指时事政治课要牢牢把握政治导向,应具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时效性和政治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有把“时事”和“政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恢复时事政治课的真实面目,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时效性。

  只有重视时效性,才能保证时事政治课的新闻性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时事政治的时效性得以充分实现,政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及时。要做到及时,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新闻敏感性,要通过各种媒体随时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大事。把没有教材的时事政治课变成内容丰富的政治课;二是要抢时。要抢时就要抛弃为考试而教时事政治的观念,抛弃临考之前由教师猜题、押题、学生背题的做法,不仅在考试前要讲时事政治,在平时就要把正在发生的或刚发生的时事融入到政治课教学中去;不仅在毕业班要讲时事政治,在非毕业班也应当及时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学生。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平时,才能做到及时;三是要保时,有些学校要么将时政课挪作他用,要么就干脆不安排。政治教师要呼吁教育行政部门,使每周一节的时事政治课时间得以保证。

  其次,要突出政治性。

  “政治”是“时事”的目的和归宿,时事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它的政治性,因此在时事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是时事政治课的题中之义,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要使政治性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政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挖掘。政治教师不仅要对新闻有敏感性和洞察力,还要善于从新闻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寻找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闪光点。例如在组织学习全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这一发生在本地的新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挖掘:从青年运动员,刻苦训练,勇于拚博的感人事迹的角度,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荣誉的教育;从青运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原因分析,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从福建省政府大力支持举办角度,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青运会场馆建设的技术和理念,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挖掘,时事政治课就避免了停留在发布新闻的层面上,而充满了思想性和教育性;二是要善于提炼。提炼的过程也就是对新闻材料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制作的过程。一则新闻材料可进行思想教育的角度很多,由于受到授课时间、学生认知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就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政治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科学合理地选取对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教育题材进行教学,大胆而又大方地舍弃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要善于渗透。在教学中就要抛弃“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的简单命令式教育方式,而要把思想性和教育性溶入到知识性当中、溶入到新闻性当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受到了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学习“神十飞天”的过程中,在学生充满自豪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情境下,教师顺势引导,就能“水到渠成”。

 

  二、理论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

  由于没有现成大纲可依,没有现成的教本可教,时事政治课便具有了天然的开放性,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挥洒自如的教学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占有量和理论水平。

  首先,要重视知识性。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是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时事政治课的优势,积极进行知识传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目的性,即要让学生掌握那些知识,教师在授课前就要精心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盲目性。比如在“俄罗斯打击IS”这一时政专题的教学中,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美俄等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等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俄罗斯不惜血本主动参与打击伊斯兰国极端势力的来龙去脉了;二是要有选择性,即要选择那些与主题有关的知识,能为说明主题服务的知识进行重点的学习,而跟主题无关的或关联不大的知识就没必要牵扯进来,以免犯主次不分的错误。比如在习近平主席参加“G20峰会”这一专题的教学中,就没有必要过多地渲染土耳其的的风土人情,否则就会冲淡主题;三是要有逻辑性,即要善于引导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其次,要突出理论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时事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一般来说,“时事”在其发生的初始阶段都有偶然性,表面性的特点,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现象当中包含着本质。要揭开其“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具体的剖析。例如“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恐怖分子穷凶极恶的行为所致。实质上与一些大国政府多年来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关系;与其在国际上倒行逆施、颠倒黑白有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对恐怖分子无视人类的宝贵生命和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进行强烈谴责;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对造成恐怖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究,认识到恐怖主义不仅是贫困、邪教、极端主义的产物,也是压迫、冲突、动乱、战争的产物。在这里,由于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就使得对“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认识更加客观和全面。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是时事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度:一是要有广度。这是指理论联系实际所涉及的理论面要广,要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对各种时政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形成。二是要有梯度。这是指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层次感,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步步推进,稳扎稳打的方针。联系实际所运用的理论一般来说应选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或正在学习的为宜。三是要有深度。这是指理论联系实际要有一定的难度,强调梯度不等于就不要难度,有了一定的难度,才会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间,才会激发学生肯动脑、多动脑、勤动脑。如果理论联系实际过于肤浅,没有一定的深度,就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三、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突出主体性。

  (一)时事政治课“教材”的开放性要求尊重主体性。

  时事政治课的“教材”根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卫生等活动的大舞台之中。它的信息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变动频率之高、开放性之广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也不是任何一个政治教师靠自己的力量所能包揽的。教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群众,充分依靠学生群众,充分发动学生群众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大事,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通过在课外组织,发动学生收集时政素材,一方面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能使学生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社会才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时事政治教法的开放性要求尊重主体性。

  时事政治课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由自己“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一是要把说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时事发生的背景,说出时事发生的原因,说出时事包含的思想性,说出时事包含的理论性。这样就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关心时事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二是要把议的权力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把自已对不同时政问题的看法,把对同一时政问题的不同看法亮出来,展开讨论,进行争辩,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主体意识。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把没搞清楚的问题搞清楚,而且能培养和提高科学的思辩能力;三是要把问和答的权力交给学生,要抛弃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问答模式,提倡学生自问自答、学生互问互答、教师适当设问作答的方式。学生通过大胆质疑,有利于培养科学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为自己或为他人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时事政治考试的开放性要求尊重主体性。

  近几年来的中考和高考与素质教育已经成功接轨。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是记忆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再搞猜题和押题的老一套,必然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平常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对时政的热点,重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教师一手包办,越俎代疱。

  其次,要重视主导性。

  “放”与“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时事政治课的开放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开放”就可能变成放任自流,就可能出现“一放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力导”“以导促放”。主要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导向。教师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注重时事政治教学的目标性。比如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的素材应该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一些热点和重点的问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不是小道消息,马路新闻;其次是导向的有效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适当掌握节奏,控制总量,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否则一堂讨论课就可能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却一无所获;再次是导向的平等性,教师在导向的过程中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而应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协商,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发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导法。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方法,适当的学法指导会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时政问题面前镇定自若,甚至游刃有余;三是要导理。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要有效地指导学生明辩事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这是时事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阶级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践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为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中学时事政治教学要在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代同步的前提下,破除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理论、能力和觉悟的双重目的。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