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教学汲取时政的“养分”——浅谈中学时政教育的开展
2016-05-16 18:55:00  来源:《时事》

  福州江南水都中学 周燕春

  摘要:时政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必要补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时政教育在推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政教育的开展却存在缺乏时间和内容上的保障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时政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开展中学思想品德课时政教育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初中学校迸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时政教育,提高政治课改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教育;有效性

 

  时政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把握国际形势,了解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教学形式。时政教育的开展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能够弥补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滞后性,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时政教育在指导思想、教师素质、教育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开展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如何渗透时政教育的探讨,对中学时政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成为亟待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中学时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中学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识,各种相关的实践探索也在逐步展开。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政治教师思考。由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教学计划、能力要求、知识范围、考试形式等方面都有《课程标准》的指导,具备一定的指向性,为教师备课和讲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时政教育目前处于"三无状态",即无教材、无教参、无课标,也由于时政内容本身的广泛性和灵活性,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微观的具体操作规范,同时由于时政教育的教学时间也难以得到相应的保障,导致当前的中学时政教育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为了应试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涉及时政内容,只在考前临时突击,主要表现为划范围、猜重点等。在学校的一些重要考试之前,教师通常都会整理出近期的重大新闻时事热点资料,在每个热点后面附上相关的考点,并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划出可能考查到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背记。而对大部分平时缺乏时政意识的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消化掉这些新闻时政热点,是比较困难的,不过为了获得高分,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死记硬背。这种做法虽可以在考试中提高一些成绩,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单纯的背记不仅遏制了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可能导致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重大新闻时事的一知半解,从而降低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第二,有些教师了解时事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对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不能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不能否认,大部分政治教师都注意到了时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过少部分人未能对时政教育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导致大部分政治时政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例如,在课堂上偶尔涉及近期发生的一般性时政内容,教师大多通过阅读时政材料、呈现时政问题、给出标准答案等简单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粗略情况,而不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进行独立思考并结合教材相关理论对时政内容作出深刻的点评。那么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接受了一些零碎的时政信息,对事物和现象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统一的认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打开思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

  第三,在时政教学中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一些时政教育信息存在过时、过偏、过滥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有些教师不注重对时政信息的甄选,造成提供给学生的时政资料过繁,或不注重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资料的新、奇、怪出发,提供给学生的时政资料过杂,这些现象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事政治时,顾此失彼,抓不住要领,不仅耗费了财力、物力、人力,浪费了学生可贵的学习时间,还将影响整体思想品德课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学时政教育应遵循“三个结合”

  那么,当下对中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应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性、时效性与思辨性,从而与思想品德课堂更有机的融合起来,提高中学政治课时政教育的有效性?在这里,遵循“三个结合”是前提原则。

  (一)时事材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由于思想品德教材理论相对比较抽象,而贴近生活的时政教育恰好可以架起政治理论和现实世界的桥梁,为学生理解和运用教材理论知识点起到连接作用。教师只有将课本中所蕴涵的理论知识点放到学生所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中去,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福州市中考也越来越倾向于以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为载体,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福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26题中就涉及到国家宪法日、依宪治国等最新的时政内容,27题中涉及到即将在福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的火炬传递、志愿服务等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时政热点的能力和技巧,这两大题的分值加起来共有33分,占据了整个卷面的三分之一。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好时政教育,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进一步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从而能在课堂上将应掌握的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既抓住了教材的要点又能把握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有效地将书本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二) 热点问题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就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内心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中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政教育,使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时事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由于时事学习具有时效性、新颖性等特点,学生都可通过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上网等多种形式获得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当教师讲到相关知识时很容易就与其产生共鸣,这样由热点问题带出的课本知识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学生所掌握,这也是为什么时政教育越来越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因。

  (三) 教师选材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布鲁纳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如果只发挥引导的作用,而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去概括出事物或现象蕴含的原理或法则,他们就将从中获得很大的动力,因自己的发现去学习,由此所得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时政教育中,讲授时政信息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热点材料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通过‘读、联、析、问'指导学生参与全过程,从选题到材料的整理,放手发动学生,通过时事热点收集材料,通过阅读材料联系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自己在分析的过程中设问、提问,并回答问题,加强巩固练习,从而实现‘导’和‘学’的最佳结合。”[①]

 

  三、对开展中学时政教育的几点建议

  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时政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全力合作。而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作为课堂“总导演”的政治教师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拓展学生的时政信息来源渠道

  时政信息的获取是课堂时政教育的基础。学生是时政教育的主体,所以也是时政资料收集的主体。让学生收集整理时政信息可以做到即查即学、兴趣激发;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会学习、提高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甄别、分析、筛选、处理时政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获取时效性强有针对性的时政资料呢?在这里,传统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等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推荐学生多阅读各种相关的报纸杂志,如《人民日报》、《时事》等;另一方面也可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在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推荐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来进行时政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筛选。这样通过学生自主了解时政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创新中学课堂时政教育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教育效果往往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教育是如此,时政教育亦是这样。重大新闻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而挖掘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更能让他们有感而发,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在时政教学中,教师更可以大胆发挥,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诸如,以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课前三分钟时政演讲、时政知识竞赛、时政辩论会、“两会课堂、时政小论文、学生角色模拟,答记者问等。不过,也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力和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这些途径和方式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时政事件的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唤起认知冲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

  不过由于时政材料的开放性,初中生在接触时政信息时,思维辨别能力、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在这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点拨,特别是列举到反面典型时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用正确的语言和相应的图片视频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这些反面事例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带有的片面性。

  (三) 建立全面有效的时政教育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任何教育都离不开评价。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为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坚定的前进方向。不过,之前的评价机制大都按照学生成绩来评价,导致很多教师只是中规中矩地讲授考试所涉及的课本理论知识,不敢大胆结合时事材料进行引导拓展。因此,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时政教育教学在考评方式上不能一切都以成绩分数为依据,应该建立合理系统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达标情况作为落脚点,以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作为依托。“方法上要注意经常性听课、评课、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考核小组考核,时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等,这些因素很难用试卷分数来评定,因此,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时政考试、实践考核、品德测量、行为考核’四要素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价。[②]

  作为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因此,中学时政教育在新时代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新的一轮思想品德课堂的改革势必要紧密联系时政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积极有效地在课堂上渗透时政教育,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时政教育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意识,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让思想政治课由枯燥变生动,课堂气氛由沉闷变活跃,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会因此逐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走上素质教育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王明泉主编中学时政教育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林晓枫.时政教育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J],福建教学研究,2000年第4

  [3]邓权忠.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略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参考,2010年第8

  [4]徐铁军.摆正时政教育位置创新时政教育模式[J],新校园(理论版)201l年第6

  [5]廖珊珊.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时政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2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