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时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016-04-28 17:22:00  来源:时事报告

  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学   应运璋

  加强时政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举措。而传统时事教育只是临近中、高考时,才重视对时事资料的讲解和复习,学生更关注时事内容的识记和考试的结果,而忽视平时对时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观察、分析等过程性、发展性的学习和思考,时政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如何有效强化时事教育,笔者浅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做好时政播报和时评活动

  时政教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直观性,唯有及时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本地区要闻,就要把日常教学和学生多看书、看报,看新闻联播节目、关注新闻和热点等举措落实到位,我们采用时政新闻播报和时评活动值日制的形式(即从七年级入校开始,先由老师做新闻播报和时政评述,引导、示范一个月,然后将班级每4人分为一组,完成一份新闻播报或时政述评,时间5分钟左右,三年一循环,)。具体做法:一是播报国内外重大新闻、要闻;二是评析一个时政热点问题(选择学生最感兴趣、迫切需要探究的时政问题)。评析热点问题时,尽可能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或提出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为了使这一活动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在课前要针对学生差异喜好,分类指导,使他们乐意接受和投入;演讲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提问与评议,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交流;最后由师生共评,并在下堂课开始时给予公布,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和活动质量,使活动评价形成一个渐进发展的状态。

  这项活动时间虽短,但是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真正成了教育的主体,为课堂打开了瞭望世界之窗,使学生了解APEC会议、了解中美关系、美俄关系、钓鱼岛之争、南海问题、最美高铁、人民币加入SDR、伊斯兰国、巴黎恐怖袭击等,既为祖国发展而自豪,也为不公平现象鸣不平。长期开展下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和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

  二、构建时事教育的立体模式,优化校园时政文化

  时事资源量大面广热点多,学生不易记忆和掌握。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强学习时事的便利性和直观性,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时事教育。

  学校建立报刊阅览栏,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开播校园之声“今日新闻”, 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录像、录音;坚持周一升旗制度及国旗下讲话,点评一些重大时政等。

  教师要配合班级、团队、政教处和社区进行时政知识的学习和宣传;编辑“每日新闻”在学校电子墙不断滚动播放;对时事政治有兴趣,愿意加深了解的同学成立时政学习兴趣小组进行培训和指导,在校园网络开设“时事论坛”栏目,开展时政展评、时事综述等活动;教师开设专题讲座;由教师任顾问,学生任编辑,自办时政天地小报;鼓励学生制作电子版的时政小报或剪报,教师要评出等级并在校园时政专栏上展示。

  班级利用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时政演讲和时事综述。

  通过三级联动、叠加共振的效果,做到课内与课外互相结合,做好 “时事新闻天天有,重大时事反复播”。浓郁的校园时政文化氛围,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并慢慢內化为师生的素养。

  三、课堂教学相互渗透,优化教学内容

  时政与思品课的教材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在教学中相互渗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是中学思品课教学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充分挖掘时事资源,让时事资源融入教学过程,把教材知识置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国家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观察、分析、理解、升华;把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相结合,才能做到事理交融,学以致用,丰富深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热情及实践创新的潜能。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事先就要善于抓住两者在知识上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即学生思想上的“盲点”、实践上的亮点、学习上的疑点,创设生动的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让课堂问题是学生生活中碰到的疑难困惑问题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表见解,使课堂学习过程处于激活思维的动态过程。如针对发生在南平市“3.23”郑明生恶性杀人案件和本校九峰校区七年级一名学生为超近路回家爬上火车顶被电击身体烧伤50%以上,医药费达几十万元以上,造成终身残疾的案例来加强对学生的珍爱生命、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方法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从多层次剖析、反思案例背后的成因,既有个人的原因,又有社会原因,让学生心服口服,受用无穷。又如在学习我们维护正义一课时通过观看录像和讨论震惊社会的“小月月”事件,然后引出社会上出现的“倒地老人无人扶”的现象,让学生来谈谈看法,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使学生达成了共识:坚持正义,不能对此类现象视而不见,但是同时应该做到见义智为;同时也呼吁社会和国家出台更完善的措施和制度,让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帮助他人。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的生命力得以不断迸发。

  时事教育可融入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的教学之中,它打破教材的滞后性和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性,使教材内容鲜活和丰满起来。教师要精心设计,抓住重点、热点和切入点,组题训练要多角度,多层次提炼,就能夯实教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专题探讨,实践调查,撰写小论文

  学生思想活跃,对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很关注,但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易受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容易产生困惑模糊的认识和偏激言行为。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观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而是通过违规违法“先富”起来;而一部分人则不敢大胆的“谋”正当的“利”,也有些人不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无私地“奉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事例、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在共同的探讨中,鼓励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把疑点推开来,把思想之底“亮”出来,如官商勾结、贪污腐化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就业问题、民生问题等,使辩论,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筛选讨论题时要找准“引爆点”,即学生感兴趣而又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必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各种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评论需要观点正确,这就促使他的努力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分析、评述,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评析讨论中又需要充分的论据,就促进学生去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评议讨论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再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讨论和辩论,多边互动,求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很多学生说通过这个活动,感觉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看问题也不那么偏激了,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了。

  利用时事资源的时空性,倡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教材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又把发现、观察到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带回到课堂中讨论分析,这样就更好地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学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去指导行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框时,播放2010年南平市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录像,并提出问题:有人说这次特大洪水既是天灾又是“人祸”,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大讨论,再播放老师郊游中拍摄到几条被污染浑浊不堪人目的小溪录像,再打开一瓶装在矿泉水的污水,一股腥臭味马上就弥漫开来,引起班级一阵轰动,使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必要性。课后动员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分析原因,为保护环境提出治理的方法、建议、措施等,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小论文。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国情、乡情的了解、课本知识的理解巩固,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思品课的明理、激情、导行的目标。学生撰写的论文“环境污染调查”荣获全国青少年环境新闻大赛二等奖,“家乡的桥” 和“校园歌曲的‘变味’”荣获省学生小论文一、二等奖,“暑假打工之我见”等几十篇学生小论文荣获市一等奖,关于延平区洪灾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调研情况的报告获区一等奖。

  五、办好讲座与竞赛,制定改革评价制度

  上好专题讲座,就是选取重大热点时事,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来龙去脉。例如针对学生热议的南海问题开讲座。从中国历代宣示主权的法理依据;南海问题从何而来?南海问题的现状如何?为何会愈演愈烈?中国对南海的主张是什么?美国插手搅局南海问题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等方面来分析说明南海问题的由来、现状和解决之道。又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讲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核心要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措施这四个方面,作了一定深度的辅导,详细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初中生好胜心强,荣誉感强,竞赛是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每学期或每学年组织一至二次全校性的时事知识竞赛,给优胜者表扬奖励;同时让学生经常参加社区和上级组织的各项德育竞赛演讲活动,如心系祖国,健康成长,平安延平演讲等,这些活动适合活泼的中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热情。

  学习成绩是目前中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时事教育的兴趣和效果。我省历来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和考察,中考时事政治占试卷20%以上。多年来,在开展中学生时政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采用由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时事》作为教材,作为时事教育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它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读本”,它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准”,执笔者理论素养深厚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把握精准,用起来很放心;二是“精”,它所选择的题目都是最主要的热点问题,常常带有前瞻性;三是“实”,它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教师搭建了一座很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好“抓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好的活动要靠好的机制来运行,为了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需要建立一套实施时政知识考核的办法:(1)定期举行时政知识测验和竞赛作为平时考试成绩;(2)把平时参与时事演讲,讨论,出刊,撰写小论文,参加比赛,收集资料的表现及获奖的等级作为考核内容评分汇总加入期中期末总分;(3)在平时和期中、期末考试中坚持时事知识占一定比例,督促学生端正态度,养成习惯。

  时事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源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时事政策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改革时事教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时事教育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时事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