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网事》教学设计
2016-05-16 18:14:00  来源:《时事》

  温州外国语学校 孙鹤

  一、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时事新闻对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基于大众传媒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时事新闻有所耳闻,但大多没有仔细阅读,更谈不上深入思考。考虑到初中学生求知欲强烈、好奇心大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交流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获得时事信息、学习热点新闻的快乐。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基本信息,知道科技与创新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学习时事新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时事新闻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懂得提高自身素质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盛况,知道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学习时事新闻的方法,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交流相结合

  5.多媒体手段

  幻灯机、投影仪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前小调查的内容与结果。

  

                       课前小调查

  1、升入初中后,你们关注时事新闻是为了(   

  A.了解近期发生的事情,知道其中的故事      25%

  B.明白新闻里包含的一些道理                10%

  C.既了解近期发生的事情,又明白一些道理    65%

  2201512月,在浙江乌镇召开了一场世界级盛会,你能说出此次大会的名称吗?(   

  A.当然可以     40%     

  B.不太确定     40%

  C.完全不知道   20%

  问:在乌镇召开的大会是什么?

  预设: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乌镇,领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小调查,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时事新闻的重视,一方面基于学情展开教学。】

  【看时事】

  出示世界互联网大会名片

  

问:关于本次互联网大会,你想知道哪些事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觉你们十分善于思考,对本次互联网大会也充满期待。我们看一组数据。

  本次互联网大会有2000多名嘉宾,中外嘉宾比例约各占50%,其中有8位外国领导人、近50位外国部长级官员。嘉宾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以及600多位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联网名人、专家学者,涉及网络空间各个领域。

  问:这些新闻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吗?从中你还能解读出哪些信息?

  预设:规模大、国家重视、参与的人很多……

  问: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预设:激动、兴奋、开心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数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论时事】

  1、乌镇的昨天与今天

  过渡:这场盛会对于乌镇意味着什么呢?

  观看乌镇为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拍摄的宣传片

  问:互联网大会给乌镇带来了哪些变化?

  预设:WiFi全覆盖、家庭网络医生、支付宝消费等。

  教师小结:传统江南水乡融入现代互联网元素。

  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从网络、安全到交通、服务全线升级。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互联网盛会,值得吗?

  预设:值得。

  问:你认为全力打造本次互联网大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小组讨论。

  (温馨提示:从互联网与生活的关系、发展现状、作用等角度回答)

  材料一: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                              ——习近平

  材料二:中国有超过6.68亿的网民,固定宽带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93.的行政村。但这些只能证明中国是网络大国,还不是网络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材料三:德国、美国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势带动了产业提升。如今中国要在西方模式外找到更适合国情的跨越发展机会。

  预设:加快乌镇的发展,带动中国的发展。

  教师小结: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反问、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及重要性,使教学更具说服力。】

  2、互联网的今天与明天

  过渡: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次互联网大会开设了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展出了许多高科技产品,我们一起去看看。

  

    问:你对哪个展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

  过渡:这些新奇的展品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出示互联网+科研团队的故事

  问:假如你是案例中科研团队的一份子,你认为研制高科技产品,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创新,人才。

  教师小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是制胜法宝。同时,科技要发挥作用,还必须依靠人才,靠人去创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创新与人才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3、创造我们的未来

  过渡:本次互联网大会已经落下帷幕,我们的努力能否告一段落?

  预设:不能,竞争激烈。

  师:习近平主席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

  问: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小组活动,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学生完成后,小组展示。

  教师点评、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增强中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悟时事】

  问: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对时事新闻的学习有何体会?有哪些感悟与收获?

  学生交流

  出示材料: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会阅读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这让李嘉诚始终站在资讯的最前沿,也投资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每天晚饭之后,李嘉诚必定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新闻,不仅看,还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师:李嘉诚的下属曾说:“李嘉诚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结合材料,说说李嘉诚对“潮流的把握”源自哪里?

  预设:学习、新闻。

  师:顾宪成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时政学习,我们可以做哪些尝试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方法点拨,板书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掌握关注时事新闻的方法。】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要加强科技创新。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超越创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关注时事新闻,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板书设计

 

  三、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①参与态度:热情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意识强。

  ②参与广度: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有充分参与的时空和有效的合作。

  ③参与深度:学习内容,感受体验由浅入深,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新的见解。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可操作性强。

  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经验之中,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适时适量拓展。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组织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上,寓学法指导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教学内容之中。善于鼓励学生,点评适宜。

  目标达成方面,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

 

  四、教学特色与反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初中生虽然还没有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出校园一样可以知晓天下事。关键是学生们能否有关注时事新闻的意识。

  本教学设计选取了学生们易懂,同时具有乡土气息的时事新闻——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浙江人的身份关注乌镇峰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学生活动方面,侧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课堂补充了新闻数据、视频、小故事,通过质疑、辨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放开想、大胆说,在活动中锻炼解读新闻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关注时事新闻的方法。

  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也遇到一些困惑。首先是如何有效地处理收集来的素材,使教学目标更突出。其次是自身对时事新闻的见解还比较浅显,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学习、多阅读。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