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政治导向 搞好时事教育
2016-04-28 16:54:00  来源:时事报告

北京市日坛中学 梅立苹

  摘要:现在人们评价一个同学是不是聪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同学是不是见多识广。而学习时事,正好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和国情的窗口,开阔眼界。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个中学生爱国意识的重要表现,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时事教育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把政治导向放在第一位,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确保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在时事课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主题词:时事课教学 实践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现在人们评价一个同学是不是聪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同学是不是见多识广。而学习时事,正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和国情的窗口,开阔眼界。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个中学生爱国意识的重要表现,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不仅在中国,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时事教育。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国教育部门的一个公民道德教育考察团来到德国慕尼黑教研部门交流,当地老师座谈时谈到,他们也进行时事教育,学校各科老师都有进行时事教育的义务。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每天都要发生各种新闻和万花筒似的趣事,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只是名称和方式的不同。

  在我国,时事教育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家早已明确地颁布在课程标准中,《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时事政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将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使时事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2012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展时事教育,对于中小学生了解国情世情,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和进程,客观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周围事物和世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时事热点问题也是每年高中会考和高考必考查的内容。为此,一些政治课教师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在探讨如何开展时事教育活动,而如何把时事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相结合,学以致用,考虑的不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得不够。

  二、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曾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时事的教学通常采取情景导入的方式和课前五分钟时事述评的方式,考试前会归纳总结出几个时事热点问题印成试卷让学生去背,高三的时候通常是把时事热点做成背景材料,指导学生怎样去审题答题,主要是以落实知识点为主,学生对时事的把握只有“知道了”的程度,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些热点事件,考完试后就扔到了脑后,一心为了考试去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从一些教师的角度来讲,对时事的教学也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没有意识到时事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1312月由教育部主办,上海市教委和中宣部时事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中学“时事课堂”的展示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时事热点问题可以增加课堂的说服力、感染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举兼得。为此要把教材和现代信息手段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内容为王”,辅之以现代信息教学方式。

  1.增强政治导向意识。在时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筛选,从主流媒体中选取有用素材,减少随意性,要有导向意识、大局意识。时事课堂是党和政府在中学的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必须姓党。选材的原则是,团结稳定鼓劲、正面讲解为主,做好正面宣传,以中央口径为准。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全貌。同时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对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并做到贴近课本,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俗易懂。但同时又要求时政性强,选取的内容要鲜活,不能太旧。比如在讲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内容时,讲述了文化软实力在外交中的作用,从而引申到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针上。在复习到“文化多样性”时,法国艺术展在京开展,我借机介绍了中法文化交流,中俄文化交流等内容,对比不同国家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们很快理解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个观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

  2.对时事内容的处理上要把热点问题讲透,可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是指概念,“为什么”是指背景,“怎么办”是指措施。用中央对热点形势的判断和观点做依据,不能出现原则上的错误。比如针对学生广泛使用手机上网,我以“让网络世界成为晴朗天空”为题,和同学们探讨了打击网络“大谣”的话题;针对现在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讲述了国家成立“药警”的必要性。

  3.评价时事课的标准有好多条,但那种只有观点,只知道推理,贴标签式的课没有学生喜欢,要选取最鲜活的事例,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时事讲精彩,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要体现小故事,大道理,小切口,大主题,通过讲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最后总结成一个观点。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可谓是:“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例如学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比较关注,我以“不忘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为题,从地理的角度问了同学们几个问题,“我国有哪几片海域?我国的岛礁中最大的是哪一个?最南端的是哪一个?”讲述了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部分海洋国土被争议或被侵占的原因,从政治的角度组织学生讨论了如何保护我国的海洋国土,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课后,学生偏激的观点少了,对时事课的兴趣增加了。再比如,讲到环保雾霾问题,我不仅讲到了雾霾的成历和危害,还讲到了我们国家治理雾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面对雾霾,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如从结构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控煤到汽车污染的控制,包括秸杆焚烧、扬尘等,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应对挑战。2015年第一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美国NASA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政府付出巨大努力来解决雾霾问题。

  4.我除了在政治课教学中大量使用时事内容外,每周还在一个班专门讲授一节时事课,课前在班级中进行选题征集,选取学生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话题,老师搜集整理资料,通过PPT、视频演示,通过讲故事叙述清楚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背后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道理和观点。今年最关注的时事热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课教师有义务有责任给学生进行宣讲,我从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入手,用了四节课的时间,分别讲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备课的过程很辛苦,因为网络和媒体中这方面的资料特别多,要仔细的进行筛选,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讲好故事”,还要“树立榜样”,颇费了些心思。以“友善”为例,它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可以是对陌生人友善、对父母友善、对身边人友善,我最终选取了对父母友善这个层次。把课题定为了“孝花绽放好榜样”,通过讲述最美孝心少年路玉婷的事迹,引申到“孝”的古今之意,针对当前在一些同学中对怎样敬老孝亲的不同看法,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引导同学们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孝敬父母,最后升华成一个道理:不爱父母,何以爱国?不懂尽孝,又何以为国尽忠呢?告诉同学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难,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5.讲好时事课与引导学生探究的关系。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都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教师抛出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们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这种让学生探究的方式确实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但有一些课堂讨论明显时间过长,而且不是所有的话题都能够让学生讨论,时事课的老师应该做主讲人,而不是主持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老师担负着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掌握看形势的方法,所以探究不能喧宾夺主,教师课前要充分的备课。对于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不能点评简单化,只评价说得好,说得不够或者根本不表态,这让探究大打折扣,学生说对了也不知道对在哪里,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学生不仅知识没掌握,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教师应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加以解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即使在考试中也能准确的分析时事背景材料。

  6.学习时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隐性的发展性的成果,在教师组织的有效教学中,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可以提高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时事教学,比如在高一开设了“你言我语话时事”的选修课、制作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电子时事小报,在高二的学习小组中开展“麻辣时评”的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期中考试后的评教评学中,学生对政治课的满意度和政治教师的评价都提高了许多。

  三、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相对周期稳定,而社会中每天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如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十三五规划纲要”、反腐败、高考改革、雾霾治理及中日关系等热点问题,这些都是政治教材中无法及时体现而又是学生们所关心的。上好时事课,怎么结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判断形势的方法,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成就,入脑入心,对每个政治课老师都是新的挑战,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高考改革的方向将不再是文理分科,怎样满足同学们对政治课的新期待更有其紧迫性。转变和创新时事课的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好时事课,就是要改变那种课堂中讲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印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使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转变和创新时事课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选好时事,讲好故事,增强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俗话说“教学相长”,时事课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远远超过政治课所讲授的内容,为了上好一节时事课,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学技能也要提高,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泉主编《中学时政教育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2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刘国胜等主编《传统教学理论与当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1

  4.王刘平 时政教育模式创新例谈 《陕西教育教学》20095   

  5.《时事报告》高中版2013-2014年度1-6期,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