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助推政治课堂美丽绽放
2016-04-28 17:06:00  来源:时事报告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 杨承丽

  摘要: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的教育形式不断出现,为我们的高中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思路。在这些新思路中,时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事充实着课堂内容,延伸着课堂内涵,并且实现了思想政治课堂与美育的完美对接,实现了“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的目标,让政治课堂增添了许多人文情怀。

  关键词:时事;思想政治课;人文情怀;美育

  提起政治,“枯燥”似乎已经成了它的代名词;说起政治老师,又总是跟“古板”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我们习惯性的把目光和精力放在政治观点的理解和道德规范的说教上,并且教育的方式多以正面的、显性的和外部灌输为主。但其实,政治中的理论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更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时事部分就是最好的体现。本文所说的时事,不仅指与教材相联系的时政新闻,也指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符合潮流的事。通过时事,我们可以把枯燥的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连,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可以让智育与美育相连,增强课堂的人文情怀;可以利用时政新材料讲好政治小故事,提升课堂知识的生成性,实现政治课堂美丽绽放。

  一、时事,与时代相连,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时效性

  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课堂的延伸,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理解和把握时事,有利于教师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教材理论,以更新的视角传递思想,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考能力,增强课堂的时效性。

  如在讲解必修一《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一框内容时,我在举例时播放了善于有关雾霾的视频,在介绍雾霾现象中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进而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分析中,采用文字材料加举例说明、图片、柱状图等直观形式,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之后,结合最新时事新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测试题,让学生在把握最新时事的基础上学会解读图表、分析考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懂、会用。

  《生活与哲学》一册中,“矛盾”部分内容繁杂,且有些地方晦涩难懂,学生掌握上有很大困难。这时候,时事新闻和新词就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借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既能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又能了解时事新词,实现知识掌握和情感升华的双重目标。如在讲解“矛盾普遍性”这一知识点时,在举例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时,可以借用习主席在2016新年贺词中的“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不能缺席”使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存在,并积极争取的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时事,与创新相通,提升知识的生成性

  政治教学往往有很多的预设,导入的方式、探究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知识总结的形式包括课堂检测的习题,甚至整个课堂的大体流程、时间安排等。但真正的课堂却存在着很多的变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会不期而遇,这就需要我们在预设之外发挥知识的动态生成性。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善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展示教师的灵动智慧。

  如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时,笔者预设问题“面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你应该怎么办?”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回答:“我觉得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好好学习”,“应该自己创业,灵活就业”,还有的说“不挑不捡,差不多就行”……所有这些都按照我的预设进行,可是,忽然出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你们说的这些都太假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能力再强不如爹妈强,所以啊,还是得拼爹”。全班顿时哄堂大笑,好多学生还表现出了认同。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对学生的回答置若罔闻,可能会使这种思想蔓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同时也会错失这一精彩的生成资源。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这位同学很关注网络新词呀,《非诚勿扰》没少看吧?”全班又是一片笑声,“可是,咱这个年纪关注这个问题有点早吧?再说了,咱都是90后,奉行我的地盘我做主。别人的现实属于别人,不能替代你的未来,对吧?俗话还说了,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所以,幸福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不过,我要为你的勇敢点赞,为了‘为难’老师,你也是蛮拼的啊!”在学生的笑声中,“意外”轻松解决,并进行了价值引导。

  再比如,在讲解《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提前让学生观看抗战胜利70年大阅兵视频,天安门广场上,激昂战歌响彻云霄,三军将士步履铿锵,装甲部队气势如虹,飞机编队鹰击长空......一幅幅壮观、震撼的阅兵场景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英雄的抗日老兵,骁勇的抗战部队,高端的国防装备,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的力量和国家的强大!带着这种感情基础,分析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大阅兵视频警示我们要牢记历史、真爱和平、勿忘国耻,进而在伟大民族精神指引下圆梦中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三、时事,与美育相连,增强人文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影响的同时,更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而借用时事,可以实现智育与美育相连,让政治课堂增添许多人文情怀。

  时事可以让课堂增添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眼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大发展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也让我们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了国外,而忽视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成果。此时,我们可以借用时事中的“彭丽媛style”,展示中国“第一夫人”的代表服饰,让学生感受传统旗袍、马面裙、唐装的独特魅力,领略盘扣、刺绣、丝绸及中国色彩的独特风韵,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大大的亲民风格充分展示了个人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道德经》、《左传》、《论语》等经典之作的适用性,如在谈治国时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在谈到干部学习和作风建设时,引用“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和“徙木立信”的事例;在强调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使用俗文俚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策好不好,要看老乡们是哭还是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与此同时,一些网络新词也频繁的出现在时事新闻中,如“作秀”、“蛮拼的”、“点赞”等等,这无疑会为我们的政治教学增添许多人文情怀。

  时事可以让课堂诗意而美好。“中国梦”、“尊严”、“幸福”是最富有诗意的政治语言。当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时,这不仅让人感受到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发展伦理观。这句话的引用,比空洞地讲解“经济增长不再以追求GDP的增长、速度的加快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的提升为根本目标”更能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幸福与每个人有关,但又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的理解。这时,顺势开展“我的幸福我的梦”的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晒幸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播音主持的学生有诗朗诵的形式诵读着幸福,学摄影的同学用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点滴幸福,而学编导的学生则用一个个小品剧笑谈着幸福,学影评的学生用经典影音传递着幸福……如今,习大大提出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获得感”一词,带来了民生改善和发展的春天,这种可衡量的幸福也让全体人民有了真实的期盼。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也激发了学生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和勇气。原本被认为“假大空”的理论,通过这些时事热词和新闻事件得到改善,变成了“高大上”的美好愿景。

  经济新锐人物雷军,不仅用“小米+步枪”的理念征服世界,在互联网+的推动和影响下,更是发起了“新国货运动”,这种开创性和魄力前所未有。他在谈到这个愿望时,会场响起来许巍的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那一刻,我很感动,也很激动。是啊,每个人都有梦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梦想的追逐。世界之大,足以让我们充满希望地向往之。”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梦想与教育相连,与学生相关。我希望教育不断地改革创新,但不是照搬模仿;我希望学生能学会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未来的世界可以任他们选择,而不是等待和被选择。我希望我的政治课堂是美的,既能通过时事热点增添课堂时效性,又能通过教育智慧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我希望我的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眼睛,带着乐观和美好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同时可以再课堂中主动的思考、思索和思辨,理解知识背后的价值闪现和意义哲思,最终激发思维、提升涵养、推动成长。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期盼,在时事中寻找知识的契合点,让课堂多一些人文情怀,实现政治课堂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李伟雄.其实课堂可以更美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9

  [2]王恩琦.例谈高中思想政治课适时有效渗入时政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7

  [3]白岩松.白说[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9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